浅析军嫂心理压力源及其应对策略
2020-12-07钟雪
钟 雪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军嫂,是对军人妻子的一种称呼。在国内,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男性军人的合法妻子[1]。军人与军嫂组成的婚姻关系称为“军婚”,这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关系。军人在“前线”保家卫国,军嫂在“后方”守护家庭,看似伟大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军人的婚姻质量普遍不高,军人及军嫂婚姻质量量表得分均低于常模分数[2]。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心理压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军嫂不仅要承担普通婚姻关系中的妻子的责任,还要承担军婚中的特殊责任,其心理压力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目前,对于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作为军人背后的默默奉献者——军嫂,这一特殊的群体的心理压力状况却鲜有人问,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针对军嫂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也是极少的。众所周知,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明确军嫂的心理压力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调节,将有利于维护军嫂的心理健康、维系军人的婚姻稳定。
一、军嫂的心理压力源分析
军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是在军人背后默默付出的一类人。军嫂不分兵种,但是有随军与不随军的区别。随军军嫂,是指军人职级符合随军随队条件,军人妻子的户籍关系迁移至丈夫部队驻地,并跟随丈夫在部队生活的军嫂。不随军的军嫂,就是与军人分居异地,不在同一地级市生活的军嫂[3]。在过去,由于随军的条件比较高,大量的军嫂无法随军,只能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因此,不随军军嫂占比很高。目前,由于随军政策的调整,随军的“门槛儿”降低,随军军嫂已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虽然身份一样,但个中经历却截然不同,因此,随军和不随军的军嫂在心理压力源上有一些共同性,但差异性更为突出。
(一)随军军嫂的心理压力源
随军军嫂可以与军人生活在部队驻地,相对于两地分居的军嫂而言,她们感受到来自婚姻与家庭的幸福感较强,婚姻质量相对较高,但依然面临许多压力。
1.就业压力大
这是多数随军军嫂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跟随军人来到驻地,背井离乡,随军军嫂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将让军人家庭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军嫂就业困难主要有这样一些情况:其一,有些军嫂原本有稳定的工作,随军后只能放弃原来的工作,面临失业或重新择业的问题;其二,有的军嫂受教育程度和能力素质的限制,以及照顾子女等因素,择业就业更为困难;其三,由于大多部队驻地相对偏远,地方经济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随军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4]。
2.环境适应困难
除了家本身在部队驻地的军嫂以外,大多数随军军嫂都将要面临背井离乡、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既要适应部队驻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特别是高原、海岛等艰苦地区的环境,同时,还要适应陌生的部队生活环境。与大城市的多彩生活相比,部队相对封闭单调的环境氛围,让随军军嫂容易产生清冷孤寂和思乡的心理。
3.子女教育不如意
当前部队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优待政策,来保障军人子女入学考学问题。但由于军人工作调动、转业的不确定性,导致子女总在不断地更换学校,难以建构起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心态;此外,由于地方政策落实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依然存在军人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这使得一些有关军人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军嫂的操心事、烦心事。
4.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担忧
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绝大多数军人而言,都将面临退伍转业、二次就业的问题,这对军人及随军家属重新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提出了很高的现实要求。由于担心终将会回归社会生活,一些军嫂对于目前随军的生活总感觉漂泊不定,内心一直惴惴不安;而有些军嫂由于自身规划和准备不充分,当丈夫职业发展突遇转折时,容易产生焦虑、茫然和无助心理。
(二)不随军军嫂的心理压力源
不随军军嫂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地分居的情况。相对于随军军嫂而言,两地分居的军嫂面临的心理压力显得更加沉重。
1.生活负担重
婚姻生活中原本应该两个人共同承担的事务,由于长期两地分居,军人家庭责任的天平是失衡的。随着现在80后、90后已经成为部队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多为4个老人和1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军嫂往往既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任,还要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突发情况,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军嫂一个人的身上,时间久了必然会产生身心俱疲的感觉和消极的思想情绪。这也是影响军人婚姻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权力与家庭分工的平等性与婚姻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在感知到自己的配偶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时,婚姻满意度更高[5]。但这对于两地分居的军嫂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2.子女教育父亲陪伴的缺失
相对于随军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言,异地军人子女教育最突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问题。子女长年累月见不到父亲,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亲的陪伴,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两地分居的情况下,教育培养子女的担子全部压在军嫂一个人身上,加之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让本已“既当妈,又当爹”的军嫂疲惫不堪,时间一长,思想上和心理上会产生消极抱怨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家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3.婚姻关系不稳定因素多
夫妻是情感上相互交流,生活上相互帮助的伴侣,良好的沟通模式有利于促进婚姻的和谐稳定。国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夫妻间消极的沟通模式以及沟通较少会对婚姻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加重婚姻的困扰,给婚姻带来压力[6]。军人想要维系和谐稳定的婚姻关系,显得更为困难。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两地分居,军嫂疲于应对家庭琐事,军人的工作和生活圈也相对封闭,甚至有的军人由于执行特殊任务,常常“失联”,导致夫妻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情感交流减少。另一方面,两地分居导致夫妻双方基本的性生活得不到满足,军嫂内心苦闷、孤独,无人倾诉,增加了婚外情等不和谐的婚姻状况发生的风险。此外,婆媳关系紧张、亲子教育冲突等,也是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难免让夫妻双方产生不良情绪,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导致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婚姻的稳定。
4.对军人工作风险的担忧
军人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选择从军就意味着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作为军嫂,虽然为军人建功立业感到光荣自豪,但作为一个妻子,却时常伴随着担心失去丈夫的恐惧,特别是一些危险性高、环境恶劣的岗位。对于两地分居的军嫂而言,因为缺乏对军人职业危险性的实际感知,只能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和与军人交流中的只言片语去想象,尤其是当出现特大险情以及重大国际冲突,需要军人冲锋陷阵的时候,难免会胡思乱想、担惊受怕。
二、对军嫂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军嫂的心理压力产生有其特殊的根源,并非个人可以完全应对,而军嫂的心理压力会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对军婚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虽说军人都是“舍小家,顾大家”,但如果没有维护好“小家”,也无法保护“大家”。因此,需要从国家、社会、部队等全方位、多渠道去给予军嫂更多的关心关爱,才能让军人无后顾之忧的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
(一)从国家层面出发,完善军人及军属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军人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孝敬父母、照顾家人,分担生活的重担,享受家庭的温馨。对于军人的牺牲奉献,国家和社会应该从政策制度上对军人和军属予以保障,解决好军人军属的“后代、后路、后院”问题。本文结合军嫂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军地联合出台《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细则》优待政策,确保军人子女优先择校、考试加分的落实力度;二是地方政府部门建立随军家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就业专场招聘会,积极鼓励和扶持随军家属自谋职业;三是地方政府部门要依法稳妥处理现役军人军属的涉法涉诉等矛盾纠纷问题,切实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国防教育宣传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推行个性化的拥军举措,让军嫂享受出行、就医、工作随迁安置等方面的优先权,体现对军属的尊崇,增强军嫂对这一角色的自我认同感。
(二)从部队层面出发,关心军嫂的生活
军人在各战线岗位上牺牲奉献,都有军嫂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与付出,部队要加强对军嫂群体的关心和投入,多做暖心工作。要积极改善公寓住房的保障条件,解决好基本的住房问题,让军嫂们想去部队、能够去部队看看;要共同分享军人的荣誉和喜悦,通过开展“军营开放日”等活动,让家属参观部队武器装备,迎接任务归建,参加表彰奖励、晋职晋衔大会以及各类文化活动,增强家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要积极帮困解难,对于家庭有现实困难的,部队要主动出面与地方协调解决,对生活有困难的要定期走访慰问,确保军人在工作上心无旁骛;要加强军人的婚恋教育,帮助军人从思想上、认知上体会军嫂的不易,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保障军婚的和谐与稳定。
(三)从个人层面出发,提升思想意识和心理抗压能力
从军人方面来说,不管是随军还是不随军的军嫂,军人都应该多体谅军嫂的不易。军人的重心主要在军营中,基本无法照顾家庭,因此,在婚姻中产生分歧和矛盾时,军人要以维护婚姻和谐为重,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责怪和猜忌,从观念上认识到,比起争论“对错”来,和谐幸福更重要。从军嫂方面来说,要不断提升自我,开阔眼界,充实内在,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新时代好军嫂。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不良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所以,军嫂们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生动,就要有意识的给自己注入一些积极的观念,当遇到困难时,多从一些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转换消极的思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