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地区中职茶艺课的教学设计探究
——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0-12-07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技术学校柳州市茶艺

侯 芳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5

为进一步促进地区民族教育健康发展,2019年颁布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促进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建设项目重点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促进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优势,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挖掘地区丰富的民族资源,将柳州地区侗族、苗族、瑶族的民族元素有机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成功打造了民族服饰、民族体育等一批优质特色专业,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声誉。

为进一步挖掘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元素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茶艺文化专业建设。茶艺专业作为该校的传统专业,随着茶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和喜爱,近年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但是教学内容单薄、教学设计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成为阻碍该专业进一步突破发展的瓶颈,如何将茶艺专业与素有“中国早春第一茶”美誉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区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茶艺专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茶产区资源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隶属柳州市。该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据考三江茶在唐代已有生产,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三江侗族自治县本地茶叶品种“牙已茶”、“高露茶”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列入广西优质茶叶种植资源。当前,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18.8万亩,干茶产量1.5万吨,是广西第一茶叶大县,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油茶之乡。三江茶叶产业已成为三江全县覆盖面最广的农产业,几乎村村涉茶。

二、区位优势和生源优势

(一)区位优势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位于柳州市,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192公里,自高速公路、高铁开通后,极大地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为该校教师、学生往返两地采风、交流学习创造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此外,西南地区不但是我国侗族、苗族的主要集聚区,同时还有着丰富的茶叶园区,如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均是国内主要的产茶区,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茶艺研究和教学实践。

(二)生源优势

2017年以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生人数均超过3000人,其中约95%为区内生源,35%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融安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些学生都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情结,对学习和宣传本地茶文化知识具有极大的主动优势。

三、茶艺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茶文化氛围亟待提高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它是一种从物质功能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饮品。目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设有茶艺实训室,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泡茶技艺的教学,其涉及的茶史、插花、挂画、茶诗、茶联、悟道等折射文化内涵的内容较少,与当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茶学民俗文化结合也仅为为数不多的打油茶表演;茶室文化布置、茶文化长廊的建设、三江侗族茶俗文化体现等外延表现方式都尚待开发。茶文化氛围的弱化,很容易引导学生将茶艺理解为简单的“泡茶”,而不能深层次理解茶艺甚至茶具等所包含的茶文化内涵,茶艺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也无法达到契合统一的效果,将使学习该门课程的价值大大降低。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茶艺课程教师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各有不同,很多教师只是经过相关短期培训,没有系统地进行过茶文化学、中华茶艺、茶席设计等系统化培训。通常情况下,教师只能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行教授,理论部分更多的是根据教材进行讲授,实操部分则主要是讲授要点和注意事项。作为教授茶艺的教师应该具备更为全面的茶学和茶文化知识,并能运用当地有关茶学方面的资源,如将三江侗族自治县有关茶学方面的茶文化小故事、打油茶、采茶、制茶等内容融入教学当中,更能引起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共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茶艺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因条件受限及其他相关原因,茶艺教学方式、手段往往缺乏创新,例如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茶艺课程一般采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理论部分教学一般以讲授茶艺知识为主,实训教学环节机械重复茶艺冲泡流程,冗长乏味的理论知识和重复枯燥的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味中国茶艺之美;其次,茶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与实习实践的脱节,学生学到的茶艺知识和技能都浮于表面,时间稍长就会遗忘,也根本无法唤起学生泡一杯茶和饮用一杯茶的兴趣。

四、民族地区中职茶艺课的教学设计探究

(一)营造校园茶文化氛围

在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作为茶艺的灵魂,它的熏陶尤为关键。学校应加强茶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以三江侗族自治县茶文化资源为依托,建成“一廊”“二厅”“三体验区”,即:“一廊”为茶文化体验长廊,主要悬挂体现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地区茶文化的挂画和茶文化民族故事等;“二厅”分为茶文化展厅、茶器具展厅,主要展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茶器具,例如用来打油茶的木盘竹滤、炊具,圆形茶饼以及其他具有侗族特色的茶席布置等;“三体验区”为手工制茶体验区、茶艺互动体验区、打油茶体验区等。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和实操体验,深刻感受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校与三江侗族自治县相关企业和茶园达成合作,定期派老师到企业和茶园实践锻炼,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特聘指导师,到学校创建大师工作室和手工制茶区,并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文化项目如侗族打油茶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大校本教材编写力度,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茶艺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实现质的跨越。

(三)课堂教学与社团培训双管齐下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基地实地采茶、制茶,鼓励学生走进茶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茶艺表演、茶席设计等小组竞赛模式,以赛代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合作精神;学校组建茶艺社团,下设“名人与茶小组、吟诗颂词小组、茶具鉴赏小组、茶叶溯源小组、茶艺表演小组”等,定期开展富有民族地区风情的茶艺表演、茶艺互动体验,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同时,逐渐形成学校特有品牌。

(四)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实践教育资源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一切知识都以感官开始”的观点。因此,在以三江侗族丰富的茶资源区域为载体,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茶艺教学应加强课堂内外相结合,以构建家庭——学校两位一体的学习茶文化的良好氛围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将当地茶艺的背景文化、茶艺表现方式及器具使用规律进行资源采集,实现当地茶艺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体创造性。

首先是充分利用三江侗族自治县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自然风景独特,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把当地的民族文化、饮食习惯和民间文化意识表演等农家乐与茶文化结合,排练茶歌、茶舞、茶道表演等,并借助“二月二的侗族大歌节”、“侗族多耶节”、“三月三花炮节”等与茶文化有关的大型活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其次是鼓励学生了解各类茶叶的历史、形成、制作、品质、与相关的茶文化、名人、民间传说、营养价值和保健养身、菜肴、贮藏等知识,激发他们对当地深厚茶文化的认识,以亲身体验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深化理论知识;再次是鼓励学生创办一本集文学作品、随记、游记、文化纪事、文人轶事等内容的轻松刊物,建立茶文化软宣传平台,设计精美侗族茶文化包装,促进心灵沟通,打造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独有的民族茶文化品牌。

五、结束语

茶为“国饮”,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浓缩,是世界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当地茶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的使命。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将通过产地——学校茶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民族茶文化的熏陶和实践,激发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茶艺文化的浓厚兴趣,培育校园内良好的茶艺文化氛围,搭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茶艺文化育人平台,培养一批“熟茶文化、掌茶艺技能”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加快茶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助力民族地区的脱贫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技术学校柳州市茶艺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横空出世
The Oppression over Women and the Opposition of Women in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校园茶艺飘香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