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2020-12-07王宁
王 宁
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运动康复系),山西 太原 030000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大学生日常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包括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班级和党团组织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共同构筑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二者互为补充、协同育人[2]。
受疫情影响,2月12日,教育部就做好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作出安排,在支持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提出“要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学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美德,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大学生。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发布,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针。
当前,面对国内疫情总体上得到有效控制、但新冠病毒尚无特效药、疫苗研发尚待时日、国外疫情持续蔓延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复杂形势,各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3]”重要指示,加快推进学生返校复学。但由于各地疫情防控形势的差异化,各高校复学、学生返校情况参差不齐,给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考验。
本文着重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工作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总体上,高校应主动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管理、宣传和教育等工作有效融合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日常管理教育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日常操行评定、学生奖惩、综合测评、就业指导、贫困生帮扶等等,对于大学生形成自律、公正、助人、感恩等品德至关重要,是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本身就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密不可分,包括:大学生必须严格服从学校关于返校、复学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期间的校园基本生活规范,主动报告旅居史、配合完成晨午体温检测等等。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要做到点面结合,系统推进。一方面,从面上入手,将疫情防控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出发点,对于防控疫情所要求的所有环节,必须一一具体到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体现到学生操行评定、综合测评与奖惩中,真正利用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契机,转危为机,提升大学生群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能力。另一方面,从点上切入,应更加注重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困难学生、疑似学生或确诊学生的帮扶工作,制定预案,解决好这些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受疫情影响,大学生返校、复课、学习方式等发生较大变化。长时间班集体活动的缺失,教师面对面指导的缺位,以及线上学习的单调性,都会对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使其产生焦虑、孤独、厌学、失望等情绪。因此,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更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
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要着重围绕学校环境适应问题、学业和就业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网络学习与成瘾等问题加强心理咨询和引导,从利与弊两个角度,向学生阐述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环境、学习、人际和虚拟网络空间可能对其产生的心理影响,采用班会沙龙、面对面心理咨询、一对一重点帮扶、网格化精准监管等举措,帮助大学生从认知上达到心理平衡。对出现心理焦虑或异常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最大化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学习和生活平稳过渡,杜绝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极端事件。
(三)班级和党团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组织之一,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更是塑造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班级建设的核心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和班级文化。笔者认为,应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与防控疫情有关的班级管理制度、储备与防控疫情有关的班级抗疫物资、开展促进疫情防控的主题班会等措施,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意识和行动贯穿到班级文化建设行动中。
此外,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团建的桥头堡作用,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与党团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党团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学生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党员和团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作为组织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先锋代表的战“疫”斗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校园文化实践教育
校园文化实践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建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和社会实践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锤炼品格。这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为校园文化实践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来源,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机遇。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斗争中去,鼓励学生参与到社区、学校的疫情防控中,用生动鲜活的抗“疫”故事鼓舞学生、引导学生。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
(一)讲好抗“疫”故事,诠释中国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勇担时代重任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切实把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
讲好抗“疫”斗争中凝结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态势下,高校要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网络原居民”的身份特点,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介等工具,通过举办或征集抗“疫”宣讲主题的诗歌朗诵、微视频、摄影、MV、动漫等展览或作品,宣传“最美逆行者”的故事,让大学生自己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体会伟大的抗“疫”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价值认同,内化为个人成长成才的动力,升华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行动。不仅如此,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难以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这一问题,高校可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网络公益宣讲活动相结合,将此类校园文化实践依托互联网推广到校外社区等更广阔的空间。
(二)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服务支持,满足学生生理和安全需求
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必须提供足够保证学生基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物资、饮食和安全保障。学校食堂要为学生提供菜系丰富、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饮食服务,并切实做好公共食堂的消毒、错峰就餐等。学校宿舍要满足生均空间合理、洁净、通风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比较舒适和安心的居住条件。为此,高校必须将已有的后勤服务管理与疫情防控工作相结合,创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生服务与支持工作。
疫情期间,学校后勤服务与支持必然会受到物资供应、尤其是校园封闭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要将响应和处理学生诉求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与学校沟通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通学生诉求上传下达通道,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并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避免由于沟通不及时、问题难以解决而形成不必要的舆情。高校辅导员、班委成员和党员应该牢固树立角色意识,做学生与高校后勤和管理部门的沟通者,及时了解学生合理诉求、向主管部门反映学生诉求、向学生反馈主管部门的答复。
(三)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学生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社会交往、得到尊重以及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也是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立场坚定、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常态化疫情防控不仅与个人生存休戚相关,更事关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此阶段,每位大学生更应该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响应并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为此,高校必须将已有的校园文化实践与疫情防控工作相结合,创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校园文化活动。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校园环境处于封闭管理状态,这给高校常规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度势、顺势而为,借力互联网,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和党团活动,通过举办“寻找最美逆行人”、“我是抗疫零零后”、“我和我的祖国”、“抗疫小百科”等主题活动,采用直播、微视频、故事会、报告会、展览、汇报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觉悟与担当。通过自身策划组织、参与等方式,更能加强人际沟通,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传播的双刃性,认真审核各种校园活动主题的切实性、媒介宣传和传播的可控性,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把关人、点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