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思想中国化分析
——基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
2020-12-07刘宴铭李桂红
刘宴铭 李桂红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理论来源
一个时代赋予并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内容与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思想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便是其中的重要原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主要来源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精髓中经过时代变迁的考量、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继承与深化。
(一)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思想理论来源及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理论的来源首先因为古希腊、罗马的主流思想对劳动的轻视,从事一线艰苦劳动的人们多为奴隶,这些古代违背人道主义的思想首先为马克思对劳动理论的认识产生了看法:首肯了劳动者与工人阶级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其次,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则对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劳动思想,他们重视劳动及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随之产生,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斐斯泰洛奇、罗伯特欧文、查理· 傅立叶等等都提出了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他们作为先进劳动思想的积极实践者,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核心更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核心观点的所在,其内涵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在掌握生产技艺基础上,不断积累生产经验,通过教育的途径及手段将生产技艺与生产经验不断的传递下去,作为不可或缺的存在维系着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哲学观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角度分析,从大工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的资本主义如何过渡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上作为出发点,他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①”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是经过他的劳动观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初创的过程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劳动在劳动者所进行生产的劳动产品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将其对象化、现实化的活动,其中异化方式包括人同人相异化,人与自己本质类别相异化,劳动者同所进行的相应活动所异化。马克思劳动观进一步深入的代表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就是提出了会影响全人类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重要论述。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成熟与发展的标志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解放理论的形成,这一学说确定了劳动的本质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二)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发展
列宁对劳动及劳动者高度重视,曾指出:“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应当高度紧张的从事每天的劳动,否则我们就必然灭亡。②”这是他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做出的新解读。列宁重视劳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性问题,甚至同整个社会主义的命运相连结,他下达的一系列在农业、工业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对本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列宁和斯大林时代将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具体化,他们认为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大家进行的劳动不再是被迫的劳动,而是通过劳动来发展自己,不一定非要得到报酬,更不能为了赚取利益而劳动。列宁曾提出过将国家所有的劳动者都集合起来,发挥他们的优势与力量,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管理者。列宁不仅提出保护妇女及最高工作时间的限制,而且还组织劳动竞赛,这样不仅会团结工人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够促进工人们一起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列宁主张无产阶级大学生一定要把自己看作是劳动群众的一员,还提出了将学校和工厂连接在一起,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进行劳动实践,工厂也要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们的文化技术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内涵分析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提出与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当时国情实际与时代要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全部内容,从早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要相适应于革命战争、阶级斗争,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做出基础,党员干部深入阶层,同劳动人民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并进行教育,与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群众一起,与他们打成一片。建国后,毛泽东要求大量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农民进行劳动教育,在他们能够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结合自己工作特点提升自己的劳动效率,他还提出多设立校办工厂、农场,并在学校开设相应的劳动课程,在学习之余进行劳动实践。
邓小平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新发展。邓小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③”邓小平认为,劳教相结合思想,其一在针对我国当时的国情,不提倡人们进行危险艰难的劳动工作,必须要勤于劳动,但不把参加体力劳动作为光荣义务赋予大多数人民,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创造的。其二,科学文化知识一定要提供给劳动者,因为如果从我国国情角度看经济发展国家的强盛已经完全由那些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劳动者所决定。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要坚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拓宽教育途径,培养高教人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邓小平也尤其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参加祖国的生产劳动建设,要掌握各种劳动本领,以实现自身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劳动教育观提出了新的论述,他坚持实践出真知,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将教育方针在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这一思想将单调的劳动变成社会实践性运动,这不仅仅包括生产劳动,其内容包含范围非常广,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江泽民提出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懂劳动爱劳动。
(二)新时期领导人劳动思想论述
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对新时期劳动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胡锦涛把握新时期劳动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之大潮形成了新的劳动理论。在市场竞争的时代,很多企业想要利用中国劳动资源丰富,且想降低生产成本赚取利益,公司老板、资本家等都想聘用廉价劳动力,而拖欠工资、打压农民工、甚至以卑劣手段欺骗劳动者获利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劳不对等,体力劳动地位下降的现象都是新时期、新时代领导人劳动观形成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辛勤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这一口号和扶持劳动者权益等政策都体现出胡锦涛劳动观务实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务实的基础上开创的,实现光荣劳动、体面劳动这样和谐的劳动关系都是切实以群众力量为基础,关注群众的劳动生活,让劳动者在劳动中得到尊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伟大的力量。
习近平劳动观受中国传统文化正作用的熏陶和他自身的实践经历与国内生产实践情况影响,习近平劳动观包含了弘扬劳模精神与尊重、关爱劳动者,重视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础上,立足于社会现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其主要从劳动的主体、价值、教育、形态、精神五大方面作出论述。
那么首先便是劳动的主体观,广大工人阶级、农民和农民工一直是劳动与生产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都可以算是劳动的主力军,而知识分子、青年就是重要的有生力量。习近平每次考察与调研都会深入一线劳动人民群众当中,慰问劳动工人,肯定他们的贡献。关于劳动价值观习近平劳动观重点突出他们的个人价值作为幸福的源泉;政党价值是党员保持初心的路径、时代价值是劳动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未来价值是劳动开创美好未来的基础。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劳动教育观重视青少年的儿童教育,在2020年3月26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对策与建议。不仅如此,还注重农民工的再教育和加强了职业工人的在职培训,让他们成为单位的有用人才。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还包括劳动形态方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讲求合理科学的劳动形态。更多的提倡多样的创新劳动形态,将创新劳动作为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平衡体力脑力二者间的差别,为各行业劳动者发挥创造性精神提供环境和舞台。最后是劳动精神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后来又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学习他们勤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
结合“劳教结合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思想中国化,综合上文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特别是习近平劳动观进行分析,其意义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对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中共湖南省科教工作委员会编.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选读[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②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3.
④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