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研究

2020-12-07李兰兰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

李兰兰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一)文化自觉性发展

文化创造人类难以想象的广阔空间,但是在西方,相对于一些古老学科,对思想家来说,文化学是相对较晚进入视野的,究其原因一是,生活习性和社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未分化的文化;二是,文化始终被经济、政治等所遮盖,缺乏理性因素的看待。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文化创造力及自觉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即使在遭遇危机与冲突的情况下,文化生产从未停止,但随之而来却陷入了文化焦虑,表现在国家与地区、欠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国家之间出现的文化发展冲突,文化问题霎时间成为时代发展的焦点。信息化时代不可否认的文化与经济所建立的深厚联系,文化不再束缚于只言片语的象形化的表示,开始建立多边性的与各领域之间的联系,逐渐趋于融合化与一体化。

(二)文化理论性研究

近现代对于文化理论的研究,大致包括对于文化的知识性、历史性、价值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涉及的层面广阔丰富有内涵,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理论的创新研究,早在达尔文、泰勒等人对人类文化的相关论著发表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且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文化的能动作用及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文化与实践不可分割的联系等,从各方论证了“真正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1],马克思文化理论,多层次通过对于文化的解读加深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而使得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者跟随脚步继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但大都把重点放在现实的文化发展问题上——“文化革命”,始终把对文化的领导权放在首位,且对我国早期领导者制定大政、方针、政策发挥了指引作用。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现状

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历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论与矛盾。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儒家优秀传统思想、《论语》作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价值与追求,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赋予中华文化充足的精神价值,它所蕴含的从个人到集体,社会到国家,由里及表由内及外的价值准则为大众所接受。新时代给予文化以全新定义,但也存在潜在的认知模糊:一是社会的发展使得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质疑,部分已不再适用于特定情况的特定准则,例如:“尊老爱幼”作为家庭及全社会普遍遵从的原则,却在遇上冷漠的人心之后无法发挥其正向作用。早年的“扶不扶”事件,虽已成过往,但此刻生活的周围无不在重复发生,这不仅是对人心的考验,更是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考量,如何使大众心无旁骛的恪守社会所赋予的道德价值是棘手的问题。二是传统文化的固执己见与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存在着矛盾,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去产生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的看待文化所赋予的内涵。

(二)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文化的交流绵延着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一带一路”加紧了世界国家之间的联系,带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东方的《道德经》、西方的《资本论》的冲撞迸发了无穷的创造潜力,扩宽长远视野,不在流于局限性的文化学习思维模式,尝试用中西结合的文化思维去看待事物。“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多样性的文化造就了熠熠生辉的社会生活元素,但在发展之余却可能带来对本国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的文化历史孕育博大的精神文化道德产物,文化交流带来的不止是表面的光鲜亮丽,外来文化消极因素的传入势必会给本国文化造成冲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意识形态不稳定的人群,对现有的文化体制产生质疑与潜意识的否定,接受程度产生困难,进而陷入自我意识困境,影响着社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的传播,阻碍着中国文华多样化的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文化觉醒

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这一漫长悠久的阶段,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儒家思想为主,凭借固有伦理道德去约束行为规范,并且与佛教、道教等思想相融合。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广大人民发动的起义、革命相继失败后,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新主张,使人民从思想中开始觉醒和解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浩浩荡荡进行,在主攻工业的同时,开始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去西方学习优秀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但内外因素的夹击使得在推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磨难。而随着系列革命运动的不断失败,在关键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更为其在国内的迅速推广推波助力,“进一步地说,这种“新文化”的出现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3],由此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发展轨迹。

(二)文化建设

正是党坚定指导思想,使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文化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民主主义文化,它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阶段,对于科学文化更是实行“双百”的方针,以激发文化的大探讨,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自由的文化探讨氛围,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社会发展的阶段现状,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文化的纲领文件,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发展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广阔的视角去接受与吸收世界的多样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去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力量,在国家的繁荣富强发展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激发着全民的创造活力。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后,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国后,毛泽东提出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以期望对于旧文化的能有所推陈出新;邓小平推翻“两个估计”、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艺工作者的活跃程度大大推动,尤为重视科技尊重人才;江泽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出,使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有了明确的定位,等等。新时代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且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4],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现代化进程逐渐向广度和深度延续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践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文化自觉及自信,党的多次会议也曾指出了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自觉遵从国家、社会赋予的责任及高要求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发展文化事业及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孕育的产物,新时代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牢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挥其所赋予的先进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所接受,与她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密切相关……能确保准确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整体目标”[5],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乎着国家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梳理着整体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及定位有着鲜明的指导作用,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长久新鲜却富有内涵。

(二)文化自信为信念

发展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毫不动摇的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力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正是由于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现代化正是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及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在世界舞台发光发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及现代化进程勃勃生机的发展保持饱满的热情。要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切实处理好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保持理智谨慎的接受态度,研究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针对外来文化可能出现冲突,以问题为导向,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三)时代新人为目标

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时代担当,青年人要坚定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提升文化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艺术向时代呈现青年风貌。中国梦的实现不是空口无凭的夸夸其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需要新时代青年共担大任,在保持大方向的同时对文化现代化的重视不容忽视,更要加紧对于青年的文化观的培养与建构,“新时代习近平文化现代化思想的价值依归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素质的榜样,正确的看对文艺、文化作品,切勿让低俗文化伤其心智,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做有道德、有素质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