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

2020-12-07管晓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火乡土教材

◎管晓婕

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名人轶事、民俗传统,乡土文化是农村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乡土文化教育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是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已经丢失,乡土文化必然会受到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都市文化应该取代乡土文化,加上中考功利化影响,使许多小学老师和家长对探索优秀的乡土文化没有兴趣,为了更好地立足于乡土文化传承,需要加大对小学语文乡土文化的教育的研究,本文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原因,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

一、农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学实施现状

2020年7月到10月,笔者到A农村小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学现状,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得出农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学的现状如下:

不到一半的老师会讲解社火,放社火是农村春节的习俗,在过去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放社火,红红火火,从某种意义上说,社火是民间的一大习俗,每到这个时候都向小学生传授春节的起源,意义等,询问小学生过春节的感受,把他们展示给其他孩子。可是近些年,在农村春节时放社火比较少,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社火的讲述也就越来越少了,另外舞狮子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查研究,只有40%小学语文老师会讲解舞狮子,其次就是划龙舟和二月二,即使老师在讲这些乡土民俗的时候,也缺乏深入分析,没有详细地讲这些民风的历史渊源,因此民俗风情等资源需要老师深入介绍,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乡土文化缺失的原因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部编版教材或者人教版教材,是由国家政府统一编纂的,从本质上讲,政府希望通过教科书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统一是必然的要求,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也就是说,在教材编写中实现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是教材编辑最基本的追求,比如语文课本中大量出现的《白求恩大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文章弘扬了爱国精神,让乡村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怀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众多的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很难考虑到不同地方和各级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强调教育统一性的同时,忽视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尤其是乡村地方的生活,这些差异有的是表面的,有的是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差异,比如陕西乡村的民俗与北京地区的民俗就有很大的区别,部编版和人教版在编纂教材的时候,缺乏对这些差异的关注,会使很多地方对教材不适应,甚至产生反感。

三、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乡土文化缺失的对策

语文老师在乡土文化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老师积极性不高,应该从职业发展和教学方法上给小学语文老师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乐于从事乡村文化教育。学校应该给语文教师更多的主动权,老师要重视乡土文化的教材,在课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比如在讲《各具特色的民居》时,语文老师应该查阅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收集闽西南和粤东北的民居文化,鼓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渗透乡土文化的内容,针对课本中一些可以在农村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课程,语文教师应该多把课本与农村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柳树》,柳树在大多数农村都很常见,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带领学生去河边直观地观察柳树,现实生活中的柳树比课本上的更生动。语文教师应该多带领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本质上是一个乡土社会,乡土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化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因为统一编著教材与乡村地方教育存在矛盾,老师学生本身对乡土文化的隔离,城市物质文明的不断侵入,目前小学语文面临着乡土文化缺失的困境,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加大乡土文化的教育。

猜你喜欢

社火乡土教材
亲近乡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闹社火
乡土中国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