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和谐医患关系*
2020-12-07李高峰
刘 超 李高峰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118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医患关系作为中国政府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人学观点作为出发点,来探讨构建和谐医患的哲学依据。
一、马克思人学
马克思人学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哲学中,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唯物论。造成中国对马克思人学传播不力原因中,主要是马克思人学没有独立篇章呈现在马克思哲学书籍中,导致中国人对该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在现代的教学体系,对马克思理论教学时主要是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教学,这种观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情。但是这种片面的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能够全面展现在中国人面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
对于现在的医疗乱象,医疗纠纷不断,使许多中国人民对医院服务不满意。医院为了构建和谐的医疗体系,可以使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在其中,实现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和谐。在构建医院医疗和谐体系时,首先需要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的人学和谐思想是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在构建和谐医疗体系时,需要对人性研究,将人作为中心发挥人的作用,以此来构建和谐医疗体系。因此,医院需要对马克思人学研究,充分发挥人在构建和谐医疗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医患关系和谐。马克思的人学中,需要减少阶级斗争的成分,不能够强调阶级因素,而是在构建和谐医疗体系时重视人的集体主义,要求人人奉献。并且在这个整体集体中发挥个人能力,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在个人价值实现时,也推动和谐医疗机构的构建。这个方面的马克思人学理论,就是构建医院和谐医疗体系的核心。医院有和谐医疗体系,才能够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二、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
中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在地区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状态。从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来看,中、西部只是东部的43.0%和38.0%。三级医院的数量也明显低于东部。仔细分析各省的情况失衡更为严重。每千人口病床数最高的北京是7.2,最低的贵州是2.4,两者相差3倍。每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的北京是12.9,最低的贵州是2.4,两者相差5.4倍。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异,必然影响各地区居民医疗服务获得的公平性。中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分布也非均衡,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床位和人均卫生技术人员占有数量存在着较大差异。2018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2018年全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为4.2,其中市级为6.0,县级为2.5。而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仅为1.2,只是全国平均数的30.0%,全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为3.3,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1.0,只是全国平均数的30.0%。第三,在城乡医疗机构的资产占有量上也表现出巨大失衡。我们将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所拥有的资产总额和医疗设备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只占全部医疗机构总量2.2%的医院,所拥有的资产总额占医疗机构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78.0%。而乡镇卫生院的资产总额占全部医疗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仅有7.7%。医院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价值占全部万元医疗设备价值的比重达82.0%,其中50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占73.0%,50万-99万元设备台数占84.0%,100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占91.0%。而乡镇卫生院所拥有的医疗设备比较低[2]。
三、医疗纠纷主、客体原因分析
医护人员是医疗行为中的主体,患者是医疗行为中的客体,本是和谐共处的双方,却因为多种原因变成了现有的敌对双方。主要原因从主客体两方面来分析:1.作为医疗主体,首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多年存在以药养医的丑陋现象,不仅是医学道德的沦丧同时也触犯了刑法,医学人文精神的扭曲背离生命法则导致了医学的异化[3]。异化程度越大,危害性就越大,不仅造成了过度医疗,更重要的是直接造成了患者的身体损害以及经济损失,这是作为医疗主体最直观、最根本的弊病。其次,医患沟通欠缺,医务人员不够仔细、不够耐心,造成医患双方相互误解,在大力加强外在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着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修养,发挥人文关怀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技巧,合理控制自我情绪,耐心细致切实关切患者需求[4]。2.作为客体,首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医院及医生的不信任,否定医生的医德医风,怀疑医师的治疗方案,病情稍有反复就认为是医术不精,无法耐心听取医生建议,自始至终都对医务人员持有怀疑态度甚至是敌对情绪,认为医生开药、开检查单就是有利可图,无法真正的做到信任医务人员。其次,由于个人文化水平的差异,一些边远地区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听不懂医务人员的专业术语,造成了理解障碍,不能及时解释时就必然造成纠纷的发生。再次,患者由于自身病情的痛苦,情绪不稳定,身体的痛苦、经济的负担以及对家属的感情负担,都造成了情绪的失控,患者缺乏感情的宣泄,就有可能导致纠纷、索赔甚至武力冲突的发生。而后,患者对医疗环境的不满意,要求颇高,向医院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如果不能治愈或者突然死亡,其家属马上组织社会闲杂人员进行围攻医院,以此为由,强行要挟医院巨额赔偿。最后是社会价值观对患者自身的影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将西方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引入到我国社会中,这种社会思想影响下,出现社会群体思想不健康,在医疗发生纠纷事件后,容易引起纠纷事件的扩大化,最终出现不良后果。
四、构建中国文明和谐医疗体系
构建文明和谐医疗体系是行业道德规范的体现,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文化道德构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依据,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方向灯”[5]。构建文明和谐医疗的哲学基础就是“以人为本”,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构建文明和谐的医疗体系需要三个方面:1.物质方面:包括了整体医疗服务的环境,配套的硬件设施布局。对于在医疗硬件方面的构建中,需要医院在资金上的支持,同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下,构建和谐的医疗体系也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因此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上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医院构建和谐医疗体系。而且在医院资金紧张情况下,政府还需采用财政支持方法,实现医疗和谐机构硬件的顺利建设。2.技术方面: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诊治能力,防治疾病的科研能力以及培养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于在医疗人员技术水平提高方面,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多个方面。首先可以使用培训的方法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比如采用专家培训模式,或者是使用医疗小组讨论培训模式,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采用奖惩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和自身积极性有关系,医院可以采用奖惩制度方法,提高医疗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该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3.人文方面: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道德、伦理、文化。医院在人文面的建设中,可以采用医院文化建设人文,使用医院文化熏陶,在长期的过程中可以构建和谐的医疗人文。同时也可以采用文化熏陶,医院需重视专业技术,歧视学术造假,在医院构建一种正气人文,也可以帮助医院构建和谐的人文体系。以上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物质、技术方面都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显著提高,唯有人文方面,是我们大家必须逐渐提高的一个过程,因为人类的文化思想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文化底蕴铸就了思维体系,养成了风俗习惯,树立了道德信仰,更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形式,文化的整体性在于,文化体系化的方方面面具有自我组织特性,可以相互协调其中各个因素,统一且完整,是科学化体系化的象征[6]。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医务人员应该做到尊重生命、尊重人性、尊重人格三个基本尊重方针[7]。尊重生命,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尊重人性,用心去体会每一位患者的疾苦,体谅患者被病痛折磨的复杂心情,充分理解同情患者。尊重人格,每一条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公平公正的救治患者。三个尊重是递进式的过程,也是医患和谐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开拓视野、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时俱进,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同命运[8]。更好的把所学实现到所用中,奉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做到个人发展与人类发展一致,这才是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9]。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和谐医疗体系,需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管理能动性效能,更需要医务人员以马克思哲学理念武装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解决人类肉体生存、获得精神健康为主要目的,顺应时代要求,让病患切实得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体验,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谐医疗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