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傈僳族婚嫁礼仪中伦理思想研究

2020-12-07李地玉

魅力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瓦拉婚嫁傈僳族

李地玉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一、傈僳族婚嫁礼仪的内涵

《礼记》云:“夫昏礼万事之始也。”“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婚嫁礼仪是夫妻关系的开始,传统的婚嫁仪式在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补充和完善。通过对傈僳族地调研,大致将这一带傈僳族的传统婚嫁仪式分为:提亲、订婚、婚礼、回门四个程序。

提亲酒,现在的傈僳族都是恋爱自由,若是双方同意,便先见女方父母和舅舅,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找“瓦拉帕”上门提亲,有的地方把喝提亲酒叫作喝“开口酒”,等待女方家父母亲戚开口同意。经媒人询问女方父母同意以后才开始仪式,提亲仪式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女方祖宗的香火前焚香;然后敬两碗白酒以示对女方祖先的敬意;最后由“瓦拉帕”在女方祖先的香火前倒两碗白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接过酒后在祖先的香火前滴几滴,表示在祖先面前允诺下这门亲事,不再更改。[1]p130仪式完毕后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商量婚事。

订婚酒,傈僳族订婚其实跟汉族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女方家进行,也都是男方父母认识女方亲戚,并且问得新人生辰八字从而敲定婚期。唯一不同的是傈僳族在订婚礼上,还要由“瓦拉帕”在女方家祖先面前焚香敬酒,告知女方家祖先新人的婚事情况,再给女方家父母各敬上两碗白酒,最后从舅舅开始一次敬女方长辈酒。

相帮酒,在男方家叫“待门酒”,待门酒主要是是正婚前一天“瓦拉帕”在男方家组织迎亲队伍吃的,迎亲队伍背彩礼的顺序,首先是茶、烟、布,再者是新娘装,接着是肉,最后是酒。入座时“瓦拉帕”在男方家正堂的右上方,接着是迎亲的,正堂的左上方为男方长辈,新郎则是下方就坐为长辈和迎亲队伍敬酒磕头表示感谢。在正婚前一天女方家举行的“相帮酒”则是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吃的。正酒这一天,盐边一带是新娘进山由舅母姐妹为其换装也叫“刮脸”,再回到家里,待客完毕“瓦拉帕”手持松枝在堂屋中敬神,新娘叩拜家神跨出门时由舅母帮其提起裙摆,意为不让新娘带走娘家财运。有的地方是在新娘家举行一次拜堂仪式,取夫妻扒名,而永胜一带则是在男方家拜堂仪式上取的。离开新娘家时,门口会设有“拦门酒”挽留,同时唱《哭嫁经》。接亲队伍到新郎家门口时,男方家正门紧闭,接亲的人要在门外用说唱的方式讲述接新娘的过程,男方家才开们迎接。取“扒名”是永胜傈僳族婚嫁仪式中一个环节,祭拜完祖先,“瓦拉帕”将酒倒满端给第一对送亲的长辈,长辈接过酒并且对两位新人进行嘱咐和教导,说完又将酒端回给瓦拉帕,瓦拉帕接过酒后先吟诵祝告语,给两位新人取“扒名”,再吟诵封赠语词和述家谱,完毕后两位新人向瓦拉帕磕头表示感谢。

傈僳族婚礼中“复原酒”是在男方家举行,像相帮的人表示感谢,新人向送亲队伍跪别,送亲客人向新人赠送礼品,男家向送亲客人赠送礼品。并且男方家还要赠与“瓦拉帕”、“辅此帕”和“辅此玛”相应的礼品。傈僳族回门是在婚礼的第三天,回门的时候女方父母会把之前男方送的用红纸包的酒拿出来喝,叫“封口酒”,代表着夫妻宽容彼此以前的不好。

二、傈僳族婚嫁礼仪中伦理思想探析

仪式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仪式的有无已成为社会认同和大众心理认同的标准,傈僳族婚嫁礼仪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追求, 通过礼仪以隐秘的、抽象的形式贯穿其中,通过进一步研究,傈僳族传统婚嫁礼仪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一是孝慈观,“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是赡养父母、祭拜祖先、延续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孝也可以是对长辈的敬。“孝”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公共规范存在于傈僳族的社会生活中,更落实到每一位傈僳族人的道德实践中。从傈僳族婚嫁仪式中从个人行为方面体现出儿女对父母的孝,而取婚名体现的是“孝”的公共规范性,通过取扒名的习惯来从小约束人们的行为。

“慈”是父母对子女的亲爱之情,在傈僳族生活中,长辈不辞辛苦为新郎新娘举行婚礼,通过封赠语词以表达长者对晚辈的教诲,让本来仅作为区别个体的扒名符号内化为使个人立足于民族、奉行一生的规范和准则。瓦拉帕吟诵的封赠语词有:

父说儿该听,

母说女该听,

······

活到头发雪白,

活到两眼细小。

祝愿没有口角,

祝愿没有闲话。

我娃拿有名誉了,

我娃拿有声誉了。[5]

在取“扒名”的这一封赠语词中,可看出他们把个体与家族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扒名承载训诫、教导、勉励的功用。

二是善恶观,“善”在这里是“道德善”的简称。在傈僳族的整个传统婚嫁仪式中,盐边一带新娘刮脸的意义就是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新娘摒弃曾经不好的一面,明辨善恶;进门仪式从侧面反映出傈僳族对善的追求。傈僳族人能从社会和人性两方面来评价善恶,通过取“扒名”的仪式和封赠语词来教育和激励新婚夫妇以及现场参与的人,通过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道德评价从而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引导人们追求善。

三是婚姻伦理,婚姻伦理从属于家庭伦理,以婚姻道德的形式呈现出来。婚姻带来的除了人生的幸福外,还有人格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家庭责任,比如忠贞、互爱、包容、敬老抚小,并由此延伸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爱。傈僳族传统婚姻具有恋爱自由而婚姻不自主的特点,但即使是自由恋爱也会做到婚前守贞操,一旦成婚,傈僳族夫妻双方便会彼此忠诚、同心同德,承担相应的责任,孝顺父母抚育子女,夫妻通过共同的家庭生活培育了真正的爱心和责任。

傈僳族婚嫁仪式中的“扒名”取好之后,夫妻双方婚后就只能相互称呼“扒名”,这代表着对彼此的认可和期待。取“扒名”还考虑夫妻双方及家人的道德品质,如果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劳勇敢、诚实善良,就被赐予好的婚名以表达长者对新婚夫妇及其家人的肯定和期望。如果品行不端、行为恶劣可能会被赐予一个坏的“扒名”警醒他们一生一世,或在取“扒名”的仪式中当众责骂、教导。每一个“扒名”就包含一种含义,可以是祝福、赞美、期盼,或是教诲和责备。

四是祭祀伦理,傈僳族的礼主要表现在用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来解释人为基本关怀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比如祭祀礼。在傈僳族整个婚嫁礼仪中,祭祀礼贯穿其中,从提亲、订婚到接亲在女方家祭拜祖先和到男方家祭拜祭拜祖先的程序和要求上足以体现出傈僳族对祭祀的重视,傈僳族认为祭祀是一项非常庄重而神圣的事情,这一份庄重不仅是思想上的恭敬也是个人行为的内化。

三、傈僳族婚嫁礼仪的当代伦理价值

首先是道德上的自我反省意识有助于强化人的主体道德的自觉性。从他们取刮脸、取扒名的依据来看,大多都体现了对人性“善”的追求,以及对“善”的观念的推崇。傈僳族在婚嫁礼仪中的要求与儒家人可能成为圣贤是一样的,“安分守己,反躬内求”,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努力,并且强调在为人处事时,明白“十个朋友不算够,一个敌人也嫌多”的道理,理性处理与别人的矛盾、宽以待人、自我反省,有利于道德自觉性的觉醒和加强。

其次是荣辱与共的意识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培养。“一个人不顾脸,十个人都丢脸”,阐释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德观,意在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耻之事”为耻。傈僳族中有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看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谁家修房建屋、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左邻右舍甚至全村寨的人都来帮忙,绝不索取任何报酬。

第三是夫妻之间同心同德的思想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从夫妻同用相对的“扒名”可以看出当地傈僳族对夫妻之间伦理道德的要求和期望,只有夫妻同心同德,家庭才会和睦,也才会形成具有约束性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善待儿女、忠贞,这些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被认可并践行。夫妻相爱、志同道合是维护家庭伦理道德的关键,是形成良好家风的基础。

第四傈僳族榜样示范有利于推进道德建设。比如“黑敬扒”和“黑敬玛”这样的“扒名”,无形中就在族中发挥了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更多人去效仿他们,鼓励人们身体力行,一方面利于村寨生活的稳定,伦理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影响当时土风人情,督促者会逐渐成为村寨中族人学习的楷模。傈僳族通过树立典型、利用其示范和教育的作用来影响傈僳族人民的行为,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积极主动学习族内榜样,从而推动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瓦拉婚嫁傈僳族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印度盒饭传奇
水上婚嫁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梦魇之地
人们很难找到关于他的任何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