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异化造成的危害
——以微信为例

2020-12-07宫崟銮

山西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播者谣言对象

宫崟銮

中国石化报社,北京 100020

微信作为近年来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在腾讯2018 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曾宣称微信用户数突破10.4 亿。尽管该数字所包含的样本中存在因诸多原因而废弃的微信号,但在国内所有社交工具中,微信可以说呈现一家独大的趋势。而异化,在本文语境中特指其在哲学和社会学当中的含义,同阶级一起产生,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微信作为当下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它的异化发展也同样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对微信为首的社交媒体分析

(一)微信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式认为传播活动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构成。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该五个要素成链状,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但在微信当中,由于“转发”功能的存在,导致新闻在传播对象处发生了二次传播,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对象成为了下一个对象的传播者,导致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变为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A →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B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除了位于末端之外,在每一个五要素环节完成之后都会发生改变,并且这一过程往往不是链状的。事实上,除去给定条件下的实验室传播、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播之外,互联网场景下的传播链路往往呈现网状,这导致了两个后果,即传播环节增多和信息交叉。

(二)微信传播模式造成的环节增多和信息交叉

信息失真,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发生改变的现象,按照信息传播理论,传播环节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信息来源越不可考。而微信的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在为大多数网内传播节点所知之前不会停止,这导致信息的传播环节极大增多,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信息失真达到同一对象无法分辨两者关联的情况下,那么失真信息有可能会继续传播下去。如果按照上述格式描述,可以表述为传播者→传播内容1 →传播渠道→传播对象A →传播内容1.1 →传播渠道→传播对象B →传播内容1.2……→传播内容2 →传播渠道→传播对象A,当传播到达这一步,如果传播对象A没有分辨出传播内容2 是来源于传播内容1 的失真,那么传播内容2就会被继续传播,那么理论上,如果没有外力介入,该内容可能不断失真,并一直在不同传播者中一直传播下去。

信息交叉,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对象既可能一对多,也可能多对一的现象。而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生多对一,比如一个传播对象从不同传播者的不同渠道取得了同一传播内容及其失真,那么即使传播内容彼此之间有所不同,传播对象仍有可能将其进行修正或失真,并提高其对传播内容的信任度。比如传播内容为“山西猪肉涨价”,其失真版本A 为“山东猪肉涨价”,失真版本B 为“陕西猪肉涨价”,同一传播对象同时接受到两条失真,就可能得出“山东和陕西猪肉都涨价”的结论,并且以“山东陕西有相似之处”提高对两个新闻内容和其来源渠道的信任,此外,如果同一传播对象从不同渠道接受到同一失真版本,那其对失真和渠道的信任度会更加增长。三人成虎、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是真理,形容的就是这种现象。

二、微信传播模式带来的异化

(一)谣言

在微信的传播过程中,既然发生了信息失真,那么就有谣言产生的可能性。而如果谣言想得到大规模传播,那么其势必有被大众所接受的潜在规律。

微信传播过程会筛选出新闻价值要素放大的失真。在传播过程中,上一环的传播对象成为了下一环的传播者,即传播主体,而一般来讲,传播主体选择新闻事实的基本标准包括规律性标准和规范性标准,但由于微信二次传播的新闻主体往往不是职业新闻记者,没有保证新闻真实性的觉悟,因此往往新闻价值高、传播技术先进的新闻内容能得到广泛传播。后者由于其技术门槛,失真的可能性小,而前者则非常有可能得到二次传播,且失真可能性大。另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的利己心理往往会将信息往有利于他们偏好的方向上理解,放大接近性要素。一旦失真版本放大新闻价值要素,容易造成谣言的广泛传播。例如前不久的“微信国旗头像”事件,起因与微信毫无关联,只是随着传播内容失真,其与重要社交工具微信关联,大家一看是微信这一重要渠道,又是与自身相关的微信头像,新闻内容显著性和接近性要素被放大,因而谣言得以广泛传播。

微信谣言扩散快、渠道广、危害大。除了上文中“信息交叉”会造成公众对于不同来源的同一或相差不大的谣言信任之外,微信本身“强关系”的特征也会增加用户对消息来源渠道的信任。在这种状况下,一旦谣言完成了初步传播,就极易导致接下来的“雪崩式”传播,朋友圈被谣言刷屏,反复完成“信息交叉”,进一步刺激、提升用户对谣言的信任。再加上微信除了具备传播工具功能,同时具备金融工具功能,原本不能实现商业化的传谣者有可能通过微信盈利,进一步加剧了微信的谣言传播。

(二)群体极化

在人们的行为中,从众心理一直是重要的一环,而反应在传播上,就是群体行为一致性。它既是微信传播模式的原因,也是微信传播模式的结果。具体来说,“别人发了我也发”这种从众心理是微信传播模式的原因之一,“别人这么想我也这么想”是微信传播模式的结果之一。

而群体行为一致性就很容易导致群体事件发生。本来,微信这一社交工具的“强关系”就很容易导致用户价值观固化。微信用户的好友,往往都是血缘、地缘、学缘、职业或兴趣五个要素与其有所重叠的其他用户,价值观往往趋于一致。在这种状况下,一旦某个新闻或谣言内容被用户的价值观认可,就很容易被其微信好友认可,进而在接下来的信息交叉中不断固化该用户的固有印象,最终造成整个用户朋友圈固化该事件印象。在一般条件下,由于微信朋友圈存在上述五个要素的制约,这个事件印象只会固化成为一个单个阶层的印象,但一旦社会环境影响下两个不同阶层对同一印象达成一致或矛盾,就会发生信息影响和社会比较,如果这个社会影响因素广泛,就可能导致群体极化。例如“湖南弑师案”,会在以地缘组织起来的湖南朋友圈和以职业组织起来的教师朋友圈两个不同圈层转发,两个圈层达成一致,发生圈层融合,在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导致群体事件发生。

三、如何应对、预防微信异化造成的舆论事件

(一)紧抓传播渠道

在上述的微信传播模式中,不难发现尽管传播者、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不断发生转变,但传播渠道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渠道即使发生变化,也往往只会增加。例如一个用户同时常用微信和QQ,他在QQ 看到了一个希望转发的消息,一般不会只转发到微信上,而是两者一并转发。

因此,抓住传播渠道是制止异化的最佳途径,通过对传播渠道的监控,既可以免去其他环节难以监控的困难,也可以在社交媒体网状的传播模式中找到信息流通的具体路径,方便对信息失真或造谣者的追责。各地网信办开展对微信的舆情监测,就是该做法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传播渠道的监控,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很迅速的发现某一舆情呈现上升趋势。而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最容易被掐灭时机就是初期,这是因为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传播只能开始于某一两个节点。此时,相对于大众媒体的传播影响,单独一两个人的影响很难进行对抗。

(二)通过环节失真的过程开展监测

除了传播渠道,上文中也不难发现,在上一个传播者和下一个传播者中,除非故意造谣或细节过少,否则一般来说的信息失真是有限度的。而这两种意外情况,故意造谣本身就要负责,细节过少的内容一般难以让人信服,易于辟谣。因此追踪信息失真过程是有可能的,例如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之后,出现“四车总重400 余吨”压垮高架桥的言论。而江苏网警通过对相关关键词的追踪,发现“四车总重400 余吨”是2012 年哈尔滨“8.24”高架桥事故调查结论,进而成功辟谣。

猜你喜欢

传播者谣言对象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