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介的转型之路
2020-12-07丛澍
丛 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北京 100859
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到“相融”,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 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迭代,消融了媒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在数量和时空上的更大范围的覆盖,并且传播渠道也呈现出了内容上的多元化和生产主体的多样化。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传播效果,已经成为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习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19 年1 月25 日,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在人民日报社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全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揭示了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规律,为新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指明了方向,“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而新闻生产领域的转型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从新闻生产平台、信息来源、传播理念、发布渠道和运营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新闻内容向新闻产品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公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UGC(用户生产内容)成为新常态。过去,新闻媒体机构垄断传播渠道,是“我提供我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给你看”的单向传播,如今这样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受众的反馈机制和UGC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闻生产力量。新闻本身从内容属性逐步转向了产品属性,因此新闻媒体应该树立起产品意识,将新闻内容产品化。在新语境下,新闻生产的主体成了千千万万的用户,编辑和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就是要与普通民众分享信息话语权,随着媒介维度的变化,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从获取信源、事实核查、报道语态、新闻把关、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反馈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一)内容个性定制打造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新闻产品
互联网崛起之后,重构了整个媒体环境发展的逻辑,传统媒体深陷用户分流、渠道失灵的危机之中。在近几年推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融合的实践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传统新闻直接放到网上去,即使原本很有影响力的老牌栏目,在新媒体端也没有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面对互联网的碎片化特性和信息过载的现况,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已不再广泛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媒体平台,使用不同的信息语态,定制个性化内容,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新的媒介环境重塑了人们信息的消费习惯,当今媒体推送的新闻内容也应该从现实出发,打造符合移动传播特性的新闻产品,侧重可视化呈现和碎片化传播。不难发现,目前业内除传统的日常内容采写外,已经有更多的记者尝试利用政府公开的或其他渠道提供的相关权威数据解读社会生活,进行数据新闻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就是其中的优秀范例,这种报道模式即可以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信息,又具备了较高的创新价值。
也正是顺应用户移动化、碎片化地获取信息的方式,移动短视频成为当下的“潜力股”甚至“刚需”。“移动”,即针对的渠道是移动端,因为现在大家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受众往哪个方向跑,我们也要朝哪个方向去”。[3]短视频本质上属于内容产业,优质、持续、差异化的内容供给是新闻媒介制胜的关键,实际上是传统新闻人把自己原本最擅长的部分——采写新闻,延伸升级,完成可视化的处理的过程。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产品,比如《新京报》转型改制后的短视频新闻节目“我们视频”,将发自现场的“一手”的专业内容和UGC 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持续报道,从而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做又准又快的高质量新闻,除此之外,“我们视频”团队还充分考虑到移动端视频的特性,比如受众的观看场景,可能是走路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地铁、公交车上,这意味着收看环境往往是嘈杂的,全程有字幕,且由于屏幕大小有限,字幕还必须要求够大够清楚,正是这些用户第一的细节让这个品牌异军突起,还有著名的“澎湃新闻”它的前身是曾经有着“影响力至上”定位的《东方早报》,在保留了原有风格和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成功地迁移到了移动端,成为了新闻媒介成功转型的案例之一。体现新闻价值,彰显正确价值观,有自己特有的角度和深度,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的新闻短视频产品,终将获得广泛的传播与持续的影响力从而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二)传统的新闻媒体从业者到新闻产品经理人的转换
媒体进入深度融合阶段,需要新闻内容从以往追求“海量信息”向打造“高质量产品”转变,媒体从业人员应当自觉实现从被动追寻信息、报道新闻到主动经营新闻,把自己从单纯的媒体人变成产品经理人,[4]在发挥从前职业编辑的专业优势的同时,树立经营新闻产品的职业理念,服务于新闻媒介机构,提供有价值、高品质的新闻产品。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媒体的报道质量往往完全依赖于编辑,他们既是最初的把关者,决定是否选取事件并跟进,同时也是最终的把关者,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高质量。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媒体在信息获取上多了一条重要的渠道——社交信源,社交信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新闻素材,同时一些热搜机制还能让公众对热点事件一目了然。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公众接触到的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造成“信息过载”的负担,要求新闻产品经理人发挥其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新闻发现力,这也是相较于自媒体的重要优势,即对获取的新闻线索、消息源等进行前期的新闻价值评估,符合标准的再进入新闻生产流程。它能够引导新闻传播人员在海量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发现并挖掘具有重大传播价值的线索,这是确保打造高质量新闻产品的先决条件和必要保证,与此同时,对网络流传的谣言、假消息的“证伪”也是相当有意义的新闻生产活动,同样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升级为新闻产品经理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媒体的公信力仍是需要坚守的底线。传统新闻机构都会建立一套完善的新闻生产流程,以制度促进新闻的真实、全面与客观,通过多重的核查保证了事实的准确性。进入全媒体时代,首先需要对媒体环境有整体的认识,继而明确自身定位,有在“热”时代做“冷”报道的本领,在众声喧哗更需要冷静,才能跳出盲目追热点的怪圈。比如,人民日报推出的公众号“侠客岛”就做得专业而出色,用简单而又“真诚带感”的语态,将新闻信息铺展开来,表达了独到而专业的见解,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高质量评论平台,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良好反响。
二、新技术带来的革新
技术是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终端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互动反馈和新闻内容生产的门槛,更加先进的拍摄和编辑软件,使得视频生产表现出传播速度更快、制作门槛更低的特点。技术对用户的赋能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互动需求,未来通过“大宽带、低时延”的5G 网络技术连接海量智能设备,新闻短视频的应用场景将被极大丰富,行业将更具想象空间。
在融合时代,技术为新闻产品的呈现方式的变革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VR、AR、实时流媒体等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给了媒体更多的选择。也让用户拥有了“以我为主”的独特体验,拓展了沉浸、交互、想象的空间。弹幕直播可以提高媒体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用户黏度。“集约、高效”成为主流,同一媒体的不同部分、不同媒体之间以及媒体与其他产业之间(如计算机行业)可以增进合作,内容与技术互通有无,避免孤军奋战(合作媒体可以进行内容或技术的共享),如人民日报近年来主推的「中央厨房」模式。
除此之外,先进技术在新闻产品的呈现方式和分发模式等层面也成果显著,比如:在新闻生产中的“机器人写作”,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像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封面新闻的小封机器人等,它们在报道体育、财经、灾难等格式化的新闻报道方面,有了更多快捷优质的实践,让记者有更多的时间深耕内容,提供更为优质的深度报道或评论。讲到媒体分发,国内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类平台有1000 多家,[5]它们为人们提供新闻,当然,它们不生产新闻,只是以算法为核心的新闻搬运者。
说到算法,恐怕是互联网时代给新闻业带来的最剧烈变革的技术驱动。数据的应用和算法的出现为媒体提供了比传统编辑更可靠、更直观的解读,媒体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决定应该跟进什么样的新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颠覆了新闻媒体的生产流程,真正实现以用户需求倒逼生产源头。因此,在全媒体时代里,出现了编辑角色的价值和效用大幅度下降,逐渐被数据和算法代替的现象。如,2017 年初,《纽约时报》采取了缩减编辑流程的改革举措,将编辑规模缩水一半,编辑数量由原来的超过100 名控制在50-55 名左右。
先进技术是生产力,对身处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介而言,掌握新技术,就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
三、媒体机构运营方面的创新探索
引发传统媒体生存危机的直接因素就在于商业盈利上。早在3 年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便对2015年的传媒产业市场行情进行深度透视,并尖锐地指出,传统报业呈现出一种“断崖式”下跌的发展态势。传统订阅用户不断流失,广告收益也大幅萎缩,传统媒体行业生存形势严峻。全靠版面的广告收入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媒体除了传统广告的商业模式外,还存在专注于新闻内容的信息供应商、付费墙、新闻服务等盈利模式的探索。
在全媒体时代专注生产优质新闻内容的提供商Storyful就是一家经营此道的机构。它成立于2010 年,针对日渐兴盛的社交媒体研发了信息监测工具Newswire(翻译:互联网新闻专线或新闻快线),实时监控Facebook、YouTube 等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上用户上传的内容,特别是视频内容,再通过其庞大的散布全球各地的专业的编辑团队,快速取得“一手信息”,进行内容真实性的核实,继而再进行制作分发,为很多国际知名媒体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一线新闻线索,被称为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通讯社。
数字付费墙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创收的一种愿景,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要依赖于受众对付费订阅模式的接受度,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付费订阅市场的规模和增长仍具有不确定性,虽然随着知识型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内容付费的热情高涨,但长久根植于人们心里关于互联网内容免费的思想难以一下子扭转。同时,数字付费墙要求其原本媒体具有强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拥有极其广泛的用户群,但现实中鲜有媒体能够达到这一苛刻的标准,因此数字付费墙是一种探索,却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推广。
新闻服务是指媒体利用其公信力提供对应服务,让新闻内容与服务结合贴近人们生活,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媒体可以引入以“产品思维+用户导向”为核心的“硅谷模式”,提供的新闻服务可以涉足房地产、休闲旅游、健康、消费、娱乐等领域,如2016 年《纽约时报》与Chef'd(美国一家烹饪服务平台)合作出售配料,而所有食谱均取自《纽约时报》美食专栏。这意味着你在该报上看到的各种美食,只要你感兴趣,可以很快出现在自家餐桌上。垂直领域内容和平台的商业价值越发凸显,在精准营销方面更具商业价值。但同时需要保持警惕,当新闻媒体在选择拓展新业务之前,须对该业务可能对新闻主业产生的冲击进行系统性评估,一旦包含不合法不合规,或者有损媒体公众形象及声誉
等风险的,应采取一票否决的原则。
四、结语
传统新闻媒体要在改革创新的洪流中认清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劣势,更新理念,创新语态,升级样态,在深度融合中自觉把握产品理念和用户思维,保持平台活跃度、用户忠实度,重视黏性互动,坚持内容为王,恪守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随着5G 时代来临,短视频产业走出野蛮增长步入有序发展的未来可见可期,新闻媒介更要用好“短视频”这一新闻报道的创新利器和“智能算法”这一反馈法宝,形成融合内容制作与传播的矩阵效应。以“新闻短视频+垂直资源”的思路探索新闻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与媒体自身禀赋的契合度高的或者选择相邻方向拓展新业务。传统新闻媒体还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和开发应用,继续领跑新技术,在全媒体生态中保持前沿地位,做引领者而不是尾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