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情感能力培养探析
2020-12-07李汶颖
◎李汶颖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它能够让声乐作品变得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感,也能够发挥声乐的交互特征,真正达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有效地把握情感,能够增强演唱者的个性表现力,更能够把真正的声乐作品传递给每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延长发展趋势。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在演唱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能力培养。
一、融入民族声乐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把握情感
音乐作品不是单纯的音乐、旋律、音符的组成,它实际上是作者基于特定的场地、情境、感受、意境所表达出来的情思的集合。因此,要想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把握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挖掘民族声乐作品背后的内容。既要将民族声乐作品所对应的时代背景、民族特色、个性心理、地域风土人情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又要将民族声乐作品的调式调性、题材体裁、歌唱层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绣红旗》时,教师可以从江姐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去感受歌曲的主基调与主情感。在此基础上联系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出版于1961年的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江姐》,进行背景故事讲解。实现教学课堂内容的丰富,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该首民族声乐背后的情感,在拓展学生认知的同时,实现学生对声乐作品情感的把握。
二、采用情境多元创设教法,引导学生直接体验、感受情感
在开展民族声乐情感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改变。要尽可能地采用情景教学法做教学支撑,以情境展示给学生别样冲击,以情境参与带领学生直接感受。这样不仅能够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情感感知主体地位,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民族声乐情感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学生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化身为歌曲中的主人公,化身为创作者,情感能力自然能够得到发展。
这里所说的情景创设法多元多样,可以是动画情景的创设,如就某一个民族声乐作品进行MV的展示,这样能够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伴随歌手的演唱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可以是问题情境的创设,结合民族声乐歌曲演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探析其原因。
三、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引导学生品味声乐、融入情感
学生作为演唱者,不仅要传递的是歌曲中本身蕴含的情感,还要让演唱活动变得感人,学生就必须在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从而遵循良好的情感体验原则,在演唱之中打动观众。
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情感看法,让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去品味民族声乐作品,并且在自主品味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练唱活动,实现自身情感与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融合。
四、开展多元音乐练唱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内涵、形成习惯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练唱活动,在练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形成自觉分析歌曲情感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实现对民族声乐歌曲的特点以及情感规律的把握。
教师还可以在练唱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如呼吸训练。
呼吸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对情感产生直接影响,演唱者可以通过头腔、胸腔共鸣的方式,达到共鸣的目的。同时利用呼吸的控制,促使声乐情感表现力的提升。利用呼吸控制强弱力度,提升演唱的高度。这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练唱活动中才能达到有效的控制。
五、结语
民族声乐不仅是我国声乐的重要组成,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要想真正继承、发展民族声乐文化,学生作为未来的演唱者与传承者,就必须在演唱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在提升自身情感能力中有效演唱民族声乐。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元角度入手,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学生情感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情感能力发展之下深化民族声乐继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