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实现
2020-12-07蔡晓芳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 蔡晓芳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乐谱是一首歌曲的规则,它规范着人们对音乐的展示方式,当然也是人们更好地学习、鉴赏音乐作品的理论基础,它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既知道怎样唱,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唱。但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师只围绕对某首歌曲的唱词进行教学,学生在不懂乐理的情况下,反复地听、反复地练,学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死板地模仿。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具体地认识音乐、学习音乐、赏析音乐,教师还要进行关于音乐识谱的教学,把识谱内容当成音乐教学的一项具有基础性特点的重要内容,强化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当中对这一块内容的涉及。进而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使学生在懂得识谱、看谱、唱谱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能够自学其他歌曲。可以说,识谱教学的过程是授之以渔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打开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便也掌握了培养学习兴趣的钥匙,能够在音乐的学习中快乐徜徉。在这里,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乐谱这一音乐密码,然后在练唱中破解乐谱这一密码,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付诸实践,在创编中体验由乐谱到音乐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知乐谱对于音乐的价值
简谱是音乐作品形成的依据,但当我们鉴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简谱实际上便成为音乐作品的密码。因为音乐构成需要四个基本要素,即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力度、音质,而这些基本上可通过简谱准确标注。所以,当我们鉴赏一首音乐,可以将简谱作为密码,通过对简谱的认识了解歌曲的节拍、旋律、速度,甚至洞悉音乐作品的风格、情感等。在这里,简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是斯特劳斯也坦言自己在旋律上花费很多功夫。从音乐作品欣赏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同样认为“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无论是旋律还是音律都是乐谱编排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斯特劳斯与马克思的观点无疑是针对乐谱的创作与乐谱的了解来说的,表现出乐谱创作对音乐作品出世的意义,以及感知乐谱对音乐鉴赏的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音乐课堂,简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缺失的一角,有些学生几乎从来不认为创作一首音乐作品要首先进行乐谱的创作,当了解到有乐谱存在后,也不认为其对音乐作品的形成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由于音乐教学中歌唱与识谱教学的断裂。当两者不能统一融合,在学生眼中歌唱和识谱就是不相关联的两种活动。因此,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将二者统一到一项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知乐谱对于音乐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乐谱对音乐作品形成的作用。进而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习谱、识谱奠定基础。
以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为例,这首音乐作品带有浓郁的十七、十八世纪宫廷贵族生活气息,曲调端庄华贵、优雅迷人,可用作伴舞,又颇具欣赏性。细细倾听,眼前就会浮现宫廷盛大聚会中贵族男女手臂挽着手臂跳起欢乐的小步舞的场景。在这里,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片段,让学生对这首曲子的用途以及所能带来的情景效果进行理解。当然这首音乐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成的,整个创作过程实际上是音乐家进行乐谱创作的过程。但当学生欣赏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并不会想到简谱的创作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也不会觉察到乐谱在音乐作品演奏中的呈现。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能够通过聆听感知到的节奏、速度来感知乐谱对于音乐的价值。例如,有学生说这首曲子的速度是适中的,节奏也相对平稳。还有学生找到了这首音乐“起承转合”的点。这些音乐特点都是依据乐谱的指示来表现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到乐谱对音乐作品呈现的作用,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支笛子,然后在没有任何依赖的条件下吹奏《钟声滴答》,在学生拿着笛子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再拿出简谱演绎美妙的吹奏,这时候学生会理解简谱对于一首音乐作品形成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在音乐唱、听中实现对乐谱的学习
音乐不仅是一项颇具欣赏价值的艺术,还是一门可通过识谱来掌握的技术。谁偏袒艺术,谁就会失去更好地呈现音乐的能力;谁偏袒技术,谁就会在音乐作品创作中失去对音乐灵魂追求的方向。因此,无论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还是关于音乐作品的赏析,都要兼顾音乐艺术及音乐技术的体现,并将技术作为承载力量,更好地表现音乐的艺术魅力。还应利用对音乐的艺术追求来完善音乐技术,使它表现出更多可能性,并能遵从音乐本身美的规律,带给艺术表现以自由,带给思想和心灵表现以自由。那么音乐的技术层面是指什么呢?主要是指音乐创作时对乐理的掌握。所谓乐理,一般是指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力度、音质,这些都在简谱上有所标注。而简谱是音乐家进行音乐创作时记载到文本上的构思,也是践行到音乐唱奏中的拟稿。简谱指导人们如何唱、听某首音乐作品,也使人们了解某首歌曲的乐理特点。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作品常被当作一件以声音来表现的艺术作品被束之高阁。虽然学生能够完整地唱出某首歌曲,但也是在不断模仿的情形下学会的。学生对乐理知识一无所知,也并没有掌握音乐技术。因此,即使有一张简谱在手,学生依然不能进行自学演唱。所以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唱,教师可以首先培养学生识谱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音乐作品唱听中实现对乐谱的学习。
以一首比较古老的日本民歌《樱花》为例,这首歌曲选用一段体结构,并以简练而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日本人民在春光明媚的三月结伴观赏樱花时的愉悦心情,所以整首歌曲的旋律也是自然流畅且颇具感染力。为了学生能够结合简谱进行唱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简谱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表示音的高低的基本符号,何为半音何为全音,如何标记更高或更低的音,音的长短的表示等等。在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乐谱的认知和学习。如这首《樱花》,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简谱,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由哪几个音构成?学生回答:“由3、4、6、7、i构成”,根据乐谱基础知识可知其中3—4、7—i是半音,这是一种“都节调式”,即一种包含二个半音的五声调式。按音高排列为:3、4、6、7、i,旋律主要以级进为主,并且以一字对一音居多。在这里教师可继续为学生提供中国五声调式,即宫(1)商(2)角(3)徵(5)羽(6)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日本音乐的独特性,以及日本都节调式受中国古代的五声调式的影响。因为对乐谱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所以学生能够对这首比较陌生的日本民歌做简单的赏析。当然,学习乐谱是为了学唱,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找出每个乐句的句末音,即4、7、3,还要引导学生找出歌曲的结束音3,进行连贯地演唱。
三、引导学生在创编的实践中体验由乐谱到音乐的过程
Franz Liszt认为:“问题不在于技术练习,而更多的在于练习的技术”。如果我们将歌唱视为音乐技术的练习,我们将无法摆脱循环往复的始终单一的练习。但如果我们将歌唱变为关于歌唱练习技术的逐渐完善,我们势必会在不同的歌唱阶段感受到不同的收获。所以问题不在于练习,而在于练习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可以说,对书本歌曲的反复唱练会逐渐消磨掉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改变练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反复唱练向创编实践过渡。当然,所谓的“创编”是区别于音乐家的谱曲。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薄弱,不能自行进行音乐作品谱写,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本中出现的歌曲乐谱作为依据,进行填词的训练。在填词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加深对原歌曲的学习,也能加深对原歌曲简谱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进行关于歌曲创编的体验。
以《钟声滴答》这首歌曲为例,它是根据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第一部分填词而成,这首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嘀嗒的钟声描绘,来鼓舞人们要珍惜转瞬即逝的岁月努力进取,奔赴美好的前程。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编实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乐谱,了解唱词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需要注意唱准连续的附点音符和变化音,还要知道这首乐曲由几个乐句组成,乐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当学生了解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后便能进行合理的填词,使填词的歌曲唱起来相对和谐。如有学生将原歌词第一句标注为“a”,将第二句标注为“a'”,将第三句标注为“b”,将第三句标注为“a"”,结构为A(a+a')+B(b+a"),这是典型的单二部曲式,即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那么在填词的时候,学生就会注意两个乐段的体现。如有学生将“a”、“a'”两句,即“钟声滴答滴答答答,像叮咛、像嘱咐”句改编成“雨声哗啦哗啦啦啦,像歌吟、像问候”,而将“b”句的“她说岁月如流,快朝着前程奔赴”改成“她说阴雨彩虹,快擦干泪水展颜”。由于填词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按照乐谱将自己拟的词演唱出来,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歌词标在乐谱中对应的符号下。因为有乐谱做演唱指导,学生势必会将所填的词准确唱出。
如果忽略音乐的艺术造诣,我们再进行关于“什么样的音乐是完美的音乐”的提问,答案一定是能把乐曲弹得正确,弹得完美无疵。歌唱也是如此,美妙的歌曲都给人一种协调性的感受,而这种协调性是音乐作品创作者通过对音的高低、长短、力度、音质的精妙把握来实现的。而这些要素都在简谱上明确标注,我们学习简谱一方面是洞悉音乐作品创造者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识谱来领会关于某首歌曲的唱法。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简谱的教学相对也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