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方法研究*
2020-12-07李东坡蒲文娟
李东坡,蒲文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为《导言》)作为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和工人阶级立场确立过程中一篇极为重要的理论文献,虽未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却阐述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山之作”。(1)刘建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导言》在批判宗教和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奴役与剥削的过程中,阐释了理论说服人以“掌握群众”最终转化成物质力量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质及功能发生机制,凸显了“以理服人”这一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导言》中“以理服人”方法的呈现逻辑
《导言》所蕴含的“以理服人”方法,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目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导言》通过对旧世界秩序和旧理论的“批判”和“揭露”,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为前提,以理论“掌握群众”最终转化成物质力量为目的,论证了理论教育在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呈现出“以理服人”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鲜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一)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为前提
《导言》阐释了“以理服人”方法要发挥理论的彻底性以“掌握群众”,其前提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当“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3)而“此岸世界的真理”的确立,不仅要揭露“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更要以此为前提,批判“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使人意识到宗教与资本主义对人的麻痹与奴役,“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4)只有以此岸的“真理”为指引,才能促使无产阶级开展旨在推翻一切剥削制度、消灭一切异化形式、实现一切人的解放的彻底的革命。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既是“以理服人”方法的前提,也是这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使命。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这一表述强调了作为“以理服人”方法实施前提的科学理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其生成的社会现实土壤。理论只有充分反映社会现实的根本问题,并满足社会现实斗争的需要,才能说服人以“掌握群众”,从而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现。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理论要说服人以转化成物质力量,就必然是满足无产阶级理论需要的解放的思想。理论只有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的运动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方向,才能为无产阶级所接受,产生摧毁旧制度推翻旧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在这个时候,“以理服人”方法才使得“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此岸世界的真理”得以确立。
(二)以理论“掌握群众”为功能
《导言》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充分体现了“以理服人”方法的功能集中体现在用理论说服人进而“掌握群众”上,即科学理论必须要被群众所理解并掌握。一方面,尽管“此岸世界的真理”在批判各种“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过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彻底性以实现了人民性,发展为关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运动方向的先进理论。但是,理论本身根本实现不了什么,没有理论“掌握群众”,那么,“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让用思想所无法摆脱的那种现实的、感性的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够的”,(7)要彻底摆脱“现实的感性的枷锁”,在理论的指引下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借助“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用先进理论“掌握群众”,确保“以理服人”方法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只有作为具有普遍解放性质的阶级,认识到旧制度的缺陷,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实现“有原则有高度的实践”,进而彻底摧毁旧的“物质力量”获取新的“物质力量”。这一旧力量的摧毁和新力量的获取并非轻易就能实现,需要对无产阶级进行启蒙、教育和引导,使其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把关于解放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以“掌握群众”为本质功能的“以理服人”方法,使得作为“解放的头脑”的理论和作为“解放的心脏”的无产阶级真正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具有摧毁一切奴役制、从根本上进行革命的物质力量的同一性整体。
(三)以理论“变成物质力量”为旨归
如果仅以旧理论的废除和真理在此岸世界的确立作为运动和变革的终点,则必然走向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批判”,导向黑格尔派所主张的唯心史观,即把思想、观念和精神理解为把握世界和历史的“全部的秘密”,把人们获得“现实幸福”寄希望于宗教的废除,而对于思想的运动能否转化为物质力量则漠不关心。马克思认为,这种观念无非是让人在“思想中站起来”的、“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维”,(8)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仅仅依靠作为“头脑”的哲学、依靠不切实际的思维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更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即作为革命“心脏”的无产阶级。正如《导言》中所阐明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12、11、288、11、17页。经由“以理服人”方法,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理论从“头脑”抵达“心脏”,确保彻底的理论击中并掌握群众,进而使群众更加清醒和理性地认识现实、看待压迫,积极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以形成强大的摧毁旧制度和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力量,科学理论才能在认识现实和摧毁现实的过程中变成物质力量。因此,“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使命绝不仅仅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更是以产生新的物质力量为旨归而进行的说服人、掌握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以理服人”方法无论是其本质旨归抑或是革命需要,最终都指向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以进一步实现“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0)这一终极使命。
二、《导言》中“以理服人”方法的实施原则
《导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规定着“以理服人”方法的本质追求和价值尺度,体现着实践性、彻底性、人本性的基本运行原则。对这些原则的遵循,是“以理服人”方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使命的关键所在。
(一)“思想力求成为现实”的实践性原则
在《导言》中马克思提到,“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这一论断揭示了“以理服人”方法所要遵循的实践性原则。首先,实践是“实现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12)的根本途径,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因此,“以理服人”方法就要在实践中用科学理论“掌握群众”,使理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推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而解放全人类。其次,现实的实践运动需要以先进思想理论为武器,及时对斗争实践进行升华总结以便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充分运用“以理服人”方法形成新的“物质力量”。这既是理论本身在实践层面上所提出的发展性要求,也是实践运动对理论“说服人”以“掌握群众”提出的实践性要求。再次,理论“掌握群众”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即满足现实需要的可能性。“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真理”要在此岸世界得以实现,就要植根于此岸世界的土壤,从现实出发,从根本上体现工人阶级的利益,指导工人阶级运动的方向。这些要求都使得“以理服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其理论基础要体现其实践性而非虚假性,其实施过程要注重其科学性而非盲动性。无论是出自理论原始冲动的本意,还是源于“以理服人”方法内在本质要求,“以理服人”方法都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一方面推动科学理论转化成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引导革命实践立足于现实需要上升为先进理论。
(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彻底性原则
在《导言》中马克思通过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这一经典论断,阐述了“以理服人”方法的彻底性原则。首先,理论作为“以理服人”方法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必须要体现彻底性。在这一层面上,“以理服人”方法重在体现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追求真理、抵达根本的思想旨趣。马克思认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13、14、12、11、11页。理论的彻底就是从事物本身出发,直面事物本质、深入到事物的根本和深层问题,敢于面对敏感和尖锐的问题并做出革命性的结论,这是理论“说服人”从而“掌握群众”的前提条件。其次,作为方法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坚持彻底性原则,使得说服具有彻底性。彻底的理论需要彻底的讲授,这不仅包括对于理论研究和思维观念的刨根问底、寻本挖源、把握本质,也包括在“以理服人”阶段要做到彻底和根本,要把理论宣传和讲授工作做充分、做到位。理论宣传和讲授的彻底性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现实需要和心理特征的把握,要根据实际对理论做出彻底充分的解读和延伸,使理论进入到教育对象的心灵深处,使“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无产阶级以发挥出应有的“物质力量”。只有用来“说服”的理论以真理性为前提并鲜明地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以这种理论为前提和基础进行的“以理服人”方法才是彻底而充分的,无产阶级才能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彻底“完成革命”。
(三)“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人本性原则
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到,德国所要实现的“有原则有高度的实践”就是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就是要“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并提出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论断。(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11、11页。把人作为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以理服人”方法的人本性原则。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故其教育方法并不是以纯粹思想理论的自我运动、自我展开与自我实现为中心,而应以人为重点、以人的现实活动为中心,使理论彻底把握和抵达“人本身”。其次,“以理服人”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推翻使现实的人受到压迫、剥削、蔑视与侮辱的关系、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最终求得所有人“解放成为人”的科学理论。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理服人”方法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于人的各种异化关系的废止,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最后,在革命的实践运动中,实现人的普遍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头脑”是基础,“心脏”是关键,只有无产阶级的所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场解放运动中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而无产阶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就要在“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注重抓住“头脑”和“心脏”,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三、《导言》中“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过程
在《导言》中,马克思关于“以理服人”方法在革命运动中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破”和“立”两个方面来阐述的。“破”就是对旧理论和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揭露,扫除它们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观念世界中的不良影响。“立”就是科学理论通过说服“掌握群众”,使得“此岸世界的真理”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使无产阶级掌握先进理论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
(一)以“揭露”和“批判”为实践起点
揭露和批判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使人意识到剥削与压迫并作为现实的主体回归此岸世界,是“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起点,是在“破”的维度上提出的实践路径。“以理服人”方法要顺利实施并发挥应有效果,其理论就要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诉求、指导无产阶级的运动方向,以体现自身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页。但是,新理论的生成绝不是“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11、11页。相反,要立足于现实世界,以现实的人为起点进行规律概括与经验升华。这一理论创造过程反映了“以理服人”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要使“此岸世界的真理”因其科学性和革命性而被无产阶级掌握以转化成物质力量,就要对宗教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和揭露,为无产阶级廓清认识、指明运动方向。这一过程在《导言》中就具体表现为对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批判和揭露。基于此,马克思指出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已经表现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可见,“以理服人”过程中所谓的“破”具有双重的任务,不仅仅要对旧的理论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清除与重构,更要对这些理论观念的制度基础进行批判和揭露,进而夯实“以理服人”的实践基础。
(二)以“说服”为实践重点
通过批判和揭露清除了人们头脑中的错误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为“以理服人”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并不意味着科学的理论就会自动入脑入心,尽管二者是理论观念在现实运动中同时进行的两个环节。旧理论的解构和新理论的确立不是一个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过程,还需要以“说服”为实践重点,进行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引导和促进。《导言》中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具体就表现为“此岸世界的真理”通过说服人以“掌握群众”转化成“物质力量”。这一实践过程的重点就是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用理论的真理性和根本性说服群众,先进理论才能掌握群众、塑造群众、发展群众,进而奠定和创造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力量”。“以理服人”方法的说服过程,其根本实践可能性就在于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人的彻底性。要用立足人的根本需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确立起来的科学彻底的理论对人民群众进行说服教育,以使人扔掉“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19)“意识到压迫”,(20)进而去“采摘新鲜的花朵”,(21)使无产阶级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思考、行动并“建立自己的现实”,形成坚定的阶级意识。
(三)以“击中”为实践关键
“以理服人”方法说服并掌握无产阶级的过程之所以是可行的,一方面,因为“此岸世界的真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其真实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诉求,最终旨归是取消人们“感性的枷锁”,让人真正解放成为人,因而是无产阶级所乐于接受的。另一方面,“以理服人”方法在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过程中,立足于当前的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感性个体,通过彻底的批判、揭露和说服,使人成为理智的人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但是,仅仅依靠批判、揭露和说服,“以理服人”方法的最终目标难以彻底实现,还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做到心灵的契合与情感的相通。马克思在《导言》中论述了“以理服人”方法另一个具体实践路径,即“击中”。“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22)理论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击中”的必要性就在于“现在的问题”是世俗人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而非“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23)因此,就必须使科学理论抓住“世俗人”的内心和需要,使其幡然醒悟。“击中”是善于运用“激情的头脑”,激发无产阶级“瞬间的狂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除了“真理”之外的“和人民魂魄相同”(24)的“开阔胸怀”,“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政治暴力的天赋”,(25)使“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人们。
(四)以“转变”为实践终点
理论因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无产阶级所认可,更因其彻底性和人民性为无产阶级所接受。但是,理论本身并不能摧毁旧的物质力量,“以理服人”方法是以理论转变成物质力量为旨归的。这种转变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头脑中的真理转化成信念形态,即理论对于群众来说不仅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对象,而成为必须要实现的信念。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转化成有物质力量的工具形态,即理论从信念形态转化成实实在在地能够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物质力量。这种转变是“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终点,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一环。因此,“以理服人”方法的落脚点是无产阶级以科学理论为武器,以理论所传递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进行关于“人的解放”的革命运动,最终摧毁一切奴役制、建立新世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作为“用实践力量的人”(26)的无产阶级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是理论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关键之所在;实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理论只有与无产阶级的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发展才能转变成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解放成为人”。“以理服人”方法只有经过最终的“转变”,理论才能彻底“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高卢雄鸡的高鸣”(27)才能宣布一切人的解放。
四、《导言》中“以理服人”方法的时代启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4、17-18、10、14、15、320、18、287页。新时代,最大的“历史活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群众队伍的扩大”就是用理论“掌握群众”、培养一代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前提、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中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旨归,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以理服人”方法的时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理论呈现的与时俱进:新时代“以理服人”方法的前提
“以理服人”方法实施的前提是确立科学先进的理论,即《导言》中强调的“此岸世界的真理”。新时代,“此岸世界的真理”体现为坚持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并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以理服人”方法的实效,就首先必须向人民群众讲清楚这一新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深刻阐明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深刻变革、人民群众需要发生质的提升的现实形势,阐明基于这种现实形势党和国家对于科学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面对现实形势和理论需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和科学把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成为“彻底需要”的理论。在科学性方面,这一新思想立足时代之基、体现时代之貌、回答时代之问,为教育对象“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7页。提供了基础,是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意识的科学理论。在真理性方面,这一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成果,立足于新时代的丰富实践,厚植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以现实的人的需要为起点,具有“此岸性”特征。在先进性方面,这一新思想通过科学把握社会现实和群众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反映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并对此做出战略安排,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先进性。
(二)理论说服的多元统一:新时代“以理服人”方法的创新
综合《导言》中提出的“以理服人”方法的原则和实施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多元统一,促进其创新发展。首先,理论要在坚持既定原则的过程中引导方向。新时代,《导言》中“以理服人”方法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使命没有变,使理论转化成物质力量的实践要求没有变。因此,“以理服人”仍要坚持实践性、彻底性和人本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0)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以理论的彻底讲授致力于片面化、单向度的人的废止和全面化、综合化的人的培养。其次,理论要在“破”与“立”的统一中回应现实问题。《导言》中“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是在“破”与“立”的统一中实现的。新时代,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日益复杂,“以理服人”方法的实践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要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通过批判其错误观点,揭露其所产生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在“破”的层面上为先进理论的进入提供前提准备。另一方面,要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前提,以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立”的层面上引导受教育者增强“四个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最后,理论要在坚持立德树人和以情感人的统一中“击中”教育对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击中”效果,一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使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层面上形成开阔胸怀和大无畏精神,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育者的德行魅力,坚持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感性的生动性为“以理服人”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和实践环境,使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产生与教育者相一致的灵魂共振,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有效地实现“以理服人”的击中环节。
(三)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现实归宿:新时代“以理服人”方法的目标
理论所要说服的人是怎样的人,这是“以理服人”方法实现理论“掌握群众”以转化成物质力量这一目标的“心脏”。这一“心脏”在《导言》中表现为革命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进而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无产阶级;在新时代则表现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以理论说服培养时代新人。《导言》强调理论能否转化成物质力量,关键在于“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新时代就表现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经由“以理服人”,把作为“心脏”的受教育者同作为“头脑”的先进理论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革命力量和精神上的自信”、实现思想站立和行动转化相统一,推进受教育者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理论转化成物质力量奠定新时代的主体力量。其次,以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理论转化成物质力量在新时代的现实目标,是在新时代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以理服人”方法助推这一新时代目标的实现,重在时代新人的培养及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要在理论说服的过程中明确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可能性以及价值意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以蕴含马克思主义精髓、承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彰显新时代奋斗价值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意识、武装头脑。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确保思想转化为实践行动、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有科学明确的价值引领,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