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与湛江本土民歌传承发展

2020-12-07高鲲吴振陆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湛江民歌互联网+

高鲲/ 吴振陆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湛江是广东省粤西地区的中心,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共4个市辖区、2个县、82个镇,不同的区县方言、生活习惯衍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歌,较有代表的性的有雷州歌、客家山歌、白话山歌。这些本土民歌体现雷州半岛的生活、劳动、思想、情感,成为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食粮。随着多元化音乐的冲击,本土民歌慢慢被人遗忘,年轻一代追求更开放的音乐表现形式。当地民歌传承和保护受到重视,传播方式也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发生了变化。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分析民众对民歌传播过程中的关注度、关注点,有效地对湛江的本土民歌进行宣传,更深层次的挖掘本土民歌的魅力,从民歌的起源到流传,再到创新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传播。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使本土民歌更广泛、快速地传播和发展。

一、湛江本土民歌概述

本土民歌的传承首先是“承”,表示承接、继承,它是纵向的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的,乃至家族式的,例如“雷歌”。“传”指的流传、传播,是横向的。民歌要发展就要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有自身的地域性和语言规律。樊祖荫先生提出: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一定要强调原汁原味,强调本真性与整体性,反对混淆[1]。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法,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作品[1]。

湛江本土民歌具有地域性。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三面环海,因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而得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经常遭到雷击,所以得名雷州半岛。湛江文化主要以雷文化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一种文化。雷州方言演唱的歌曲传唱最为广泛,所以雷歌、姑娘歌、东海嫁等以雷话为演唱语言的民歌传唱度最广。这里的人们最早以农业、打鱼为生,其中起源于疍歌的本土民歌就有吴川水歌、咸水歌、艇仔歌等,是人们在打鱼摇船时演唱,后来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如今也走上了舞台。

雷州半岛民歌具有语言规律。早期的雷州人是唐朝以后迁入汉族的移民,逐渐形成了以雷话(占人口51%)、粤语(占人口33%),客家话(占人口12%)为主的三种方言。不同的方言又传承了不同的民歌。它们是白话民歌,有山歌、水歌(咸水歌、淡水歌)、海歌、渔歌、白戏唱词、木偶腔、木鱼弹词、儿歌、顺口溜等;雷话民歌,有雷歌、姑娘歌、东海嫁等;哎话(涯话)歌主要以客家话为主,分布在廉江一带。

二、本土民歌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现状

(一)脱离了社会的发展、大众对本土民歌的喜爱程度减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审美不断发生变化。在粤西本土民歌盛行的时代,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需要,是因为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以及精神层面无所依存。现如今,多元化的音乐演唱形式被人们所追求,文化内涵发生变化。本土民歌在传承中其蕴藏的意义无法第一时间被感知,其表现形式不讨喜,同时缺少与当前社会信息热点碰撞,导致人们不会主动了解以致无法交叉的情况,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困境,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传承手段局限

在本土民歌的传授过程中,有一部分本土民歌不被大家所熟悉的,受众面比较窄,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不认识当代记谱法,在传承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口传心授,单一脉络传承的方法。而受众人群较多的一部分民歌被重视程度较高,比如雷歌从本体到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比较透彻,而且在高校还建立了专门的雷歌研究机构,在传承上面做的很好,保留着良好的资料积累和传唱方式,但仍属于传统的延续方法,需要较高成本维持运作,同时欠缺良好的传播信息手段。

(三)传承网有漏洞

在传承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配合,形成一张横纵交接的传承网络,将本土民歌全方位的进行传承和提升。在纵向的节点上面,首先需要政府建立保护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由高校带头对本土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横向传播需要提升广泛度,既要保留原有的民歌风格与文化内涵,又要增强其适应能力,从而提升本土民歌音乐传播特性(愉悦、舒适)。从音乐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改变,这些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当地传承人、音乐人和教育者等方面共同努力,来完善传承的这张网。

三、利用“互联网+”途径走出困境

“互联网+”理念从提出至今,以知识社会创新2.0为驱动力,触发了各行各业的快速融合发展,形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社会的供需双方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直接对话,产出与消费直通,出现了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升级;同时,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创新融合正在改变传统行业的业态,整个行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互联网+”核心属性引发的效应,“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已经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前面已经通过梳理对湛江本土民歌的理解,坚定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态度。接下来探讨应该如何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指导本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模式,走出传承的困境。

(一)建立本土民歌创新体系

本土民歌缺乏认知体系,每一种民歌都应该建立自身的一个体系,其中包括:歌曲历史追溯、歌曲现今存在的状态、创新发展方向,整体详尽的属性设定。我们知道“雷歌”、听过它,却不知道它有多少种、从哪起源、表达了哪些民众思想,现今流行的体裁、题材类型是什么?以及它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等。因此建立一个对应体系,有利于定义该民歌的形式,从而加强认知,指导民歌创新发展。

在执行过程中开放平台,通过建立线上联络渠道,直通当地传承人、有关专家学者,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深度挖掘相关知识、资料,实现调研、撰写、创作一体的协同创新,“重塑结构”,探讨建立本土民歌的体系。

(二)打造本土民歌自媒体平台、互动平台

在本土民歌体系基础上对本土民歌进行创新,一方面继续发扬本土民歌的自身魅力,另一方面对其再加工、创造,不断完善。从本身的创作形式上,民歌的曲式结构和民歌的语言结构的创新、流行音乐与民歌的结合,让各种类型的歌曲相互融合等。通过这些手段研究适合本地区且有一定典型性的作品,采用新媒体运作方式,利用移动终端、Web平台、公众号等,将这些作品展现出来,进而建立互动平台,形成属于湛江本土民歌艺术的网络阵列。音乐艺术家们与大众共同探讨,研究本土民歌的创作体裁、表现形式,拉近本土民歌创作者与大众的距离,让创作者和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对话。在平台的互动过程中,将不断产生数据,建立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系统,形成推荐机制,可以使双方在互联网上获得与被获得“匹配”的信息资源,互通互动,以“消费”指导“生产”。在一定权威性、准确性的数据基础上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持续训练,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人工智能创作的符合体系约定的本土民歌。

(三)结合网络平台,进行线下推广,连接大众文化

在本土民歌传播的过程中结合网络平台,进行线下推广,形成O2O闭环。“传承人们”带着本土民歌走进公园、广场及社区,为大众义演、即兴表演。让本土民歌直接进入大众视野,民众可以与传承者面对面交流,并提供宣传、指导。结合当下火爆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活动,以此为渠道,与线下大众共同演绎本土民歌作品,再反馈至网络,势必带来不小的传播流量。

同时,通过了解广大民众的对推广形式的反馈,可以及时做出响应,调整策略。建立本土民歌生态,衍生出相关的文化产品,帮助本土民歌更好地推广。例如本土民歌与当地土特产、旅游项目结合,让歌曲也成为“手信”,带回家,带出湛江。

(四)运用高校资源及新教学形式对民歌进行传承发展

通过高校教育信息资源,检索包含有本土民歌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调查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基本现状、发展现状、地位和作用,目前所存在的课程设置、实践、师资和影像缺乏等问题。提出建设本土民歌教学资源,创新大学声乐课堂方式,把“快速信息检索”、“翻转课堂”、“微课堂”等互联网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如此,在教学过程,一手资料随手拈来,让“课堂镜头”直连资料调研的“田间现场”、让唱起民歌的“学生”直连“传承人”,感受地道的本土气息。

在高校的课堂中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提高本土文化和民歌的关联性和受众面,增强民歌演唱的文化背景,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例如: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增加地方音乐的内容;声乐专业课从技巧上运用一些当地民歌的演唱方法;增设一些相关的本土文化课程(雷州石狗文化、人龙文化)等。

高校的专业课堂教学与民间的民歌传承具有相互借鉴的意义。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民族音乐教学,如果能够“就地取材”,直接了解民歌的创作环境、创作意图等,对于教学环节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反之,本土民歌进入高校,从专业角度发展以及传承人才的培育,也具备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以高校当地民歌为主题建设慕课,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互联网+”策略,民歌课堂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学习者可以免费、平等地获取学习资源,以此提升本土民歌的学术开放性。

结 语

民歌是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湛江本土民歌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不断进行自身维系、成为影响社会的文化力量。近几年,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关注本土民歌,并不断地在创新和发展,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本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建立起自己本土的保护机制。包括创立本土民歌的团体(雷剧团,艇仔歌剧团、东海嫁剧团等等)、申请非遗文化(雷州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一定效果。应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对传播过程的数据分析,增强创新模式,提升传播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究传承模式的创新,将使传承活动更加活跃、覆盖深度和广度,让本土民歌追赶上时代浪潮,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湛江民歌互联网+
漫步湛江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