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美育现状及未来走向

2020-12-07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爱美美育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人人都爱美,年轻人更爱美。人人都在创造着美,并且感受着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早在三万两千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法国肖维岩洞内留下了迄今最古老的比喻绘画。在人类完成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历程中,审美能力的萌发和不断提升成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大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美的追求一直贯穿于整个的人类发展史。

德智体美,四育兼备,长幼同需,青年为最。我们国家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号。虽然我国为了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而制定诸多政策标准,也下大力气在各个层面上为之努力。可是,在已经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它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中国孩子读书辛苦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出了名的,国家年年喊减负,却越减负担越重。虽然现在高考早已不像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维作祟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决胜幼儿园!”等这样骇人听闻的口号此起彼伏,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无数的家长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倘若这种狂热能推动“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倒也是国家之幸事,怎奈现实并不乐观。相信不少曾经的“过来人”都深有体会,像美术、音乐这类美育课程向来都是可有可无的副课,随时要为语文、数学这些“主课”让路,小学阶段每周能保证两节美术课已难能可贵,一旦进入初中,这类“副课”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拼了、家长们疯了、孩子们天天疲命于书山题海和各种补习班,成为一部部只会考试的机器,这与教育初衷岂不南辕北辙?家长和老师们的功利性教育目标,把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加在学生身上,剥夺了本应让青少年享有的欢乐,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扭曲了他们的审美观。这种唯分数论而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病态现象和教育资源投入极度不平衡的现实对国家的未来发展难道不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么?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开始慢慢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投入,各类画室琴房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美育热”看似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当我们观察会发现相当一批人只是把艺术教育当作一种升学的“敲门砖”,学习美术音乐往往都是那些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最后的救命稻草,反而忽视了美育作为人文教养非常重要内容这一主旨。同时,美育功能的单一化、庸俗化、功利化也导致其失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品位。相较而言,国外在审美教育这一块有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以欧洲为例,我们可以普遍发现欧洲国家的国民大部分热爱音乐和艺术。随处可见的歌剧院、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院让他们能非常便利地接收到艺术的熏陶,路边各种风格的雕塑、绘画、行为艺术比比皆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大量画家、音乐家就是其长期奉行全民审美教育的集中体现。

对症下药才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好办法。首先,全社会要努力达成共识,不断改善社会风气,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教学的自身规律,全民携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其次,学校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场所,在追求成绩和业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美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必须确实保障学生美育课程的数量和成效,视条件情况积极提供各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软硬件设施。再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要求孩子学好知识之外也要尽量地营造美育环境,不能唯分数论好坏。正确引导孩子,学会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教育是国之基石,民之根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面对如此多的垢病,我们必将痛定思痛,举全民之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我们的教育发展,关注青少年美育的事业,期待各职能部门重视并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如到那时,必将是人民之幸甚,国家之幸甚!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爱美美育
爱美也需适度而为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爱美的小猫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爱美的小骆驼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美育教师
为爱美者打造一个全新的整形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