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视角下如何提升专武干部任职资格培训质效
2020-12-07赵传珍
赵传珍
(湖南省人民武装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专武干部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人武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专司培训专武干部的机构,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本文着力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探索如何增强培训质效,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推动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人武学校严格按照“院校式教学、军事化管理”因校制宜创特色、强内涵、狠抓办学质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管理特色、教学特色、学员特色、生活特色等。
(一)明确思路,更新观念,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武学校军事氛围浓厚,潜移默化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文武兼备、军民致用”简单明了的校训依据学校职能与定位提炼而来,是建校立校治校的灵魂。教职员工坚持“以参训学员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的培训理念,用行动与决心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服务保障水平,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参训学员的一致肯定。
(二)从严要求,管理科学,提升学校组织培训的水平。培训采取“连队化管理”方式,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要求,严密组织、严格管理,严格一日生活制度落实。培训中,每天进行量化考评,有效促进自觉服从管理、自觉严格要求。同时,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培训管理成效,在连队建立临时党支部,建立连排班逐级管理机制,达到了培训管理和能力提高的双重效果。
(三)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训过程中,学校除了按照培训任务开展教学以外,还注重营造专武特色浓厚的文化环境。培训通过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小考核、小评比、小竞赛活动,组织班排和个人比学习、比内务、比作风。利用自习时间,组织观看红色教育影片,并撰写观影心得,利用班务会、民主生活会等场所,组织主题讨论,述学评学。
二、构建完善学校文化提升培训质效的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方向和有助于每一个个体成长成才而进行。人武学校的使命是为全省武装工作培养人才,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因此,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点要求,突出重点,因校制宜。
(一)加强建设,突出培训特色确保教学服务工作坚实有力。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完善教室、礼堂、宿舍、食堂、公共活动区域建设,为教学培训提供物质基础。为满足学员的实际工作需要,组织指挥类科目的教学,要加大实战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完善各类训练设施,让参训者在真实或逼真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技能。资源利用本着“利用现有、整合资源、高效保障”的原则,在合理开发本校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周边教学资源的价值,让学员真正“走出去”,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寻求最大合力。另一方面,软件建设要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引导教职员工与学员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主动学。
(二)搞好调研,做实参训者需求分析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以人武学校为例,学校作为专武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的供给侧,除了把握培训的社会需求——《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工作规定》对专武干部的角色定位以及专武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外,还应注重参训者的实际需求——专武干部如何通过培训完成角色转变,较好地适应专武干部岗位。搞好事前调查,根据学员的职务、任职年限、年龄、学历、服役经历等,综合评估学员的身份结构、知识能力结构、军事素养结构,以此进行分层分类培训,最大限度避免培训工作“空对空”。
(三)训用结合,贯彻落实任命与“任职资格培训”挂钩的政策。在各行各业都存在任职资格培训与任用脱节的问题,人员的任用主导权在上级主管单位,而不在于任用人是否参加了任职资格培训,是否取得了相关的资格证,是否具备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素质。先上岗后培训的现象在诸多领域也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参训者的学习训练积极性,致使参训者不重视培训,不在乎培训成绩。因此,必须贯彻落实任命与“任职资格培训”挂钩的政策,把人员培训的“养”和人员晋升使用的“用”结合起来。人员调整或启用到专武干部工作岗位,担任武装部长或者干事的,必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否则不予以使用,或者及时调整出专武干部岗位。
(四)精神引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激发任职资格培训内生动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建设的第一要素,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首先,要致力于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教师外出调研、挂职锻炼和培训学习相结合,筑牢教学根基;开展岗位练兵教学比武活动,评选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激发教学活力;多渠道拓宽教师外派授课教学渠道,锤炼教师能力;要求教师在集训中从事管理工作,打造一支能文能武、能管能教的教师队伍,实现能力全面发展。其次,大力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制定科研工作计划,指引全年科研工作开展;制定奖励激励措施,对于在科研中成果丰硕的教师予以重点奖励。工作生活中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个性需求,及时了解实际情况,激发教师建功立业、争创一流的心理动机,用自身价值的实现助推学校价值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