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2020-12-07唐淑静
唐淑静
(滦平县第三中学,河北 承德 06825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并开始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工作也更加高效。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步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互联网+”大环境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些过于枯燥乏味,枯燥的知识在加上传统的教学课堂,产生不了一点吸引力,吸引学生学习,更不要谈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里的内容大多以文字为主,偶尔出现的图片也是一些伟人的肖像图,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一点也没有学习的欲望。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师可以在授课的同时,多穿插些视频和图像,从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相较于发达地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来说,一些较偏远的地区缺乏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课培养上,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地区按照国家的要求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但也并没有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甚至经常被语文、英语、数学等这些主科目占课,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根本无法进行。同时,再加上学校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更新,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这门课程,常常都是教讲,学生听到的是机械化的教学。然而,在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跟上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使得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科学使用互联网技术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课堂融入道德与法治互联网技术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科学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例如,教师的课堂课件应该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道德与法律知识能够以最浅显的形式让学生们所接受并且运用。
此外,学生各自有效的学习方式都大有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就只能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思考学习,才能将这些法律条文熟练地背下来,而有的学生就适合讨论的学习环境,他们在讨论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且通过讨论思考,能够在本来的知识上延伸出更多的有关想法,促进他们的后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课堂安排,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里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深化学生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更是明显。因此,教师应该多利用互联网技术,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增加新教学观念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改变,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多关注与道德观养成与法律知识有关的内容,借助各种APP平台,浏览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内容,深化对课堂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应该分阶段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浏览,由于初中生只对有意思的内容产生浏览兴趣,教师可以多花点精力,给学生寻找那些以故事形式或者实例再现形式的文章给学生进行浏览学习,慢慢的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三)有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初中生素质教育改革
在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有效性而过度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从而忽略了使用互联网技术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最初目的,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导致教师迷失教学方向,还会让学生不能真正学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有度量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书本知识与互联网技术合理融合到一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互联网教学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
例如,教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备课的时候,应该合理分配理论知识与视频、图片等的出现比重,控制互联网技术的融入程度,把控课堂节奏,顺利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融入到我国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行业,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为教育改革带来了助力,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课堂氛围,为沉闷的课堂带去了活力,这对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