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12-07李秦淑怡
李秦淑怡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笔者更赞同石中英先生在《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哲学思考》中的说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另外他还提到了关于核心素养概念下的五点特征:“(一)核心素养概念是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回答。(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的结合体,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要求。(三)核心素养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来的,而不是面对少数学生提出来的,是所有学生应当共同具备的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是最低共同要求。(四)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五)核心素养具有终身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核心素养养区别于其他素养的最关键、最本质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终身发展的。”这是核心素养的特征。
另外,石中英先生还对核心素养做出了基本的框架解释,他说:“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和若干具体的成就表现。三个方面,分别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文化基础,包括科学建设和人文底蕴,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核心素养。”石中英先生对于核心素养的阐述,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意义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它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两个方面。”音乐素养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速成的东西,音乐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核心素养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处在认识世界与探寻世界规律的阶段,他们与小学生相比有了对世界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有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成型,此时正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本)》中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作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主题词。其代表了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在于培养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此阶段的中学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程度的进步,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中的各种艺术实践的开展要遵循,多发展多参与的原则。艺术不是针对于艺术特长生的专业指导,而是面向于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艺术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形式化的教学,给与更多同学们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同学们更广的舞台,化被动参加为主动学习,使大多数同学能够参加,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
(二)以培养多数同学能达到的能力为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都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专业和知识阅历和艺术实践水平各不相同,这也就造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作为教师来说,忽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或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是一种对学生不平等的教育,教师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对于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要同样的耐心。
(三)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音乐知识和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在教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奠定基础。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本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在教学中的话语权。若是做不到基本的专业要求,则是误人子弟,将学生引入歧途,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音乐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灵动的课堂,不是死板的课堂、单一的课堂。音乐的课堂本身是活跃的、有生命力的,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单一灌输式讲课已经不能够满足音乐课堂的特殊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手段来展开、辅助教学。音乐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的呈现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比如创作背景、有趣的音乐家故事,既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五)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音乐是一种源自生活的艺术,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生活的美好表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地灌输音乐”。把音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音乐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把音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