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师范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
2020-12-07解锟
解锟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上的教育也越来越注重,特别是美术教育,从小接受美术教育的孩子在精神方面会更加富足,同时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孩子的艺术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师范高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学生的美术技巧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为国家以后培养教育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一、高校师范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知识教育,忽略美术教育培养
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主要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正向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就当前的高校师范美术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有些高校花大把时间和精力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教学生理论知识,并且教他们理解理论知识的技巧,这样的理论知识往往都是很容易理解并记忆的,所以,许多学生在期末的时候,理论知识都能拿到高分。但这并不符合新课改下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要求,也不能培养新型的教育人才,因此,在高校师范美术教学中,高校和教师都应该多进行反思和改革,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人才。
(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完全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课堂而言,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个人美术能力。高质量的美术教育课堂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教师都会将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在学生完全掌握并透彻理解理论知识后,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是在许多师范高校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多过实践时间,而且许多的实践作业都是在理论课堂上完成的,缺乏实际操作性,也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这样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对等的情况,最终也会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校师范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氛围
在师范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美术眼界,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艺术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创造出有自己思想的艺术画作。同时,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美术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体会到优秀画作所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并对这些美术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幅画作引出齐白石,然后从齐白石的生平聊起,在聊齐白石的生平之时,还可以讲解一些齐白石在某个时期内的作品所呈现的风格,这种风格是怎样的,体现了齐白石对绘画的什么态度等。在课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请问哪位同学对齐白石的画作有所了解,他的画作风格又是怎样的?”除了提问学生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哪些对齐白石不太了解或者从没了解过的学生学习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感受齐白石的绘画风格,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二)增加实践课程安排
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并不是单单靠理论知识就能学好的。而学生想要将美术学好,就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同时学好。就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而言,我国的部分高校对美术教育不怎么重视,大多数的美术课堂还是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甚至直接取消实践课程,只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绘画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课程安排,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在写生过程中作绘画示范,教学生如何利用光影构图,还可以借助这次写生的机会向学生讲解美术中的一些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践能力水平,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教师还可以在理论课堂结束后,给学生留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独自或者找同学组成实践小组,利用空闲时间外出写生,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写生并且安全的地方,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但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并说明作业要求:实践作业将会纳入期末总成绩,如果实践作业没有完成,那将会失去平时分那一部分的成绩。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学习,也能督促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结语
高校师范的美术教学对学生后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师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多关注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改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效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