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20-12-07黄宏
黄宏
(江西省龙南市龙洲小学,江西 赣州 341700)
早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抽象化”。数学是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并不是单一的计算。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的名言:“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早已为人们熟知并逐渐深入人心。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如门牌、楼层、位置、远近、几路车等等这些都涉及到空间、比较、数概念等方面。如分碗筷、整理图书、统计图书、玩具分类、购物计划、看电影找座位等等这些涉及集合、模式、数运算、数概念等方面。
一、注重数学语言,学习描述,关注思维
创造思维能力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多向探究,求新立异。
注重数学语言,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数学活动的思考及尝试用表达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如:一共54 张游戏牌,我是这样数出来,十张一起,十张一起,最后算出总数。也有的人说,我是按颜色分类算出来的。也有人说是找出最多的牌,接着数算出来的。
二、化抽象为具体
这一点其实和前面讲的把数学融入生活中,是一脉相承的。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解题时也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化成具体的方式讲解。如在学习乘法时,知道乘法是倍数关系,老师问:“把一根木头锯成四段需要6 分钟,锯8 段是分钟?”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纸,把这道题画出来,画出来其实就很容易发现,锯成4 段其实就是锯了3 下,每锯一次用了2 分钟,那么锯8 段需要锯7 次,也就是需要14 分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妙设疑,引起学生听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结合课堂内容提出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且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认识过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展开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如在探究“商不变的规律”时,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变化,商如何变化?除数不变时,被除数变化,商如何变化?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布置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把好作业关,通过适当地布置开放式作业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作业是一个巩固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学会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业是学习中比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放式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如:计算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即针对教室里的两扇窗户的尺寸来购买窗帘布,窗户的高和宽分别为2 米,应该购买多大尺寸的窗帘才能满足要求?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数学答案,而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阳光、窗帘褶皱、美观度等多个因素。学生会发现这并不仅仅只是计算出每个窗户的面积就可以了,还需要确保窗帘的面积大小能够彻底遮住阳光,兼顾窗帘之间的重叠部分和褶皱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对面积知识点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遇到问题时懂得思考多个可能性因素。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们一些学习习惯和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而数学作为学生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孩子的数学学习一定要在情景中,更多整合不同学科。同时要让孩子表达数学语言,理解孩子的思维。要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