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2020-12-07高习文
高习文
(南昌职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500)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为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管理人才,是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本文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存问题展开探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简单阐述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一、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很多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理念陈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缺乏创新意识的研究。创新创业是当前社会提倡的焦点内容,但部分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并未注重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而言,创新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其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仍以理论研究为重点,理论教学仍是占据大部分课时,对于实践环节相对轻视,造成很多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虽然理论是基础,但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才是根本,否则,培养的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以往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堂上,我们依然坚持着以老师宣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会让老师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与老师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也在积极探索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教学不断完善,但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实现这一效果,这就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重点
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兼备的新型人才,因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应首先建立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合理的划分教学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以下几点能力:首先是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包含识别正常与异常、受控与失控,同时拥有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改变管理模式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一名优秀工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能够在管理中发现异常,从而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其次是业务能力。工商管理的业务具体是指计划、协调等能力。这些都是工商管理人士应有的能力,也是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最后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包含统筹、策划等管理素质。这三项能力都是当前工商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也是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的人才。
(二)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工商管理是实践型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力型,因而,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依照传统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首先是精简理论教学课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综合考量理论课程存在价值,对于部分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的课程可适当精简甚至是舍弃,将宝贵的时间再次合理安排。其次是提升实践性教学的地位。理论固然重要,但实际动手能力才是人才最终培养的目的。所以,教学体系改革应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规划,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知识若只是存在于课堂之上则毫无意义,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而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学生又会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实践教学对于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基础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教师提供实际的企业数据,结合自身所学,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分析报告,为以后真正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进行模拟实际应用,以企业真实数据为出发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最后,校外实习。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在真正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能力,社会是真正的考场,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结合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的能力能够有效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元化发展方向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高校应建立工商管理类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格局,其中协调能力对于该专业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今,不论何种行业,与人沟通、交流的交际能力都对个人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良好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尤其是如今人们生活压力较大,心浮气躁在所难免,作为工商管理人士,能够良好的沟通是其基本功。
三、小结
总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尤其是如今我国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应该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根据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将能力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学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逐步完善高校的素质教育,从而为国家、为社会输出符合要求的高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