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020-12-07
(四川省蓬安县罗家小学,四川 蓬安 637800)
“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伴着他们成长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因为这些孩子人数的增加,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人们称呼为“留守儿童”。来自中国儿童信息中心的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47.7%。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留守儿童总体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行为习惯欠佳,有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等不良行为。家庭管理一般仅限于吃饱穿暖,重养轻教,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督导,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的指正,品德修养很难提升,隔代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异,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留守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渴望能天天依偎在父母身边,得到温馨与呵护,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学生,充满对父母期盼的眼神,触摸到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唤爸爸妈妈早日回家的心声时,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根据我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借此机会呼吁我们广大社会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一、优化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关工委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二、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情感沟通,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
三、监护人要给孩子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
不要以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如果这是“爱”,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溺爱。爱他不仅仅要让他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标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相对差点,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监护人就要让孩子充分理解“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交友警示,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
四、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因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特别脆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与兴趣尤为重要。良好爱好与兴趣的培养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陶冶情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远大志向。
五、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教导他们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上法制课,并教会他向好的学,正确引导他,耐心辅导他,培养他慢慢养成好习惯,安排一些性格好的同学主动跟他交往。“多一份爱,多一份温暖”让他们成为阳光、自信的孩子。
总之,作为老师和监护人都要成为留守儿童的人生道路上引路人、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社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