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基本功训练要领初探

2020-12-07张静薛首中太原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运弓腕部滑音

◎张静/薛首中 (太原师范学院)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演奏技术的革新化和创作领域的创新性方面,可以说二胡作品始终引领着民族器乐的创作方向。但从训练和教学的角度看,由于二胡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为戏曲和说唱等艺术形式伴奏的地位,所以专业教材建设起步较晚。

20世纪初,在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二胡开始摆脱伴奏地位的束缚,作为一件独奏乐器登上舞台,并进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行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练习曲”。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二胡艺术得到长足进步,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和讴歌时代的佳作,二胡训练教材的创编和出版也开始引起业界的重视。期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二胡练习曲选》及续集,为专业院校的学生和广大二胡爱好者提供了极大帮助,促进了二胡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但由于该教材的系统性不强,曲目选择的余地不多,特别是可供初学者学习的内容近于空白等原因,导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二胡的学习和训练,更多地还是习惯性地沿袭着“口传心授、以曲代练”的传艺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器乐艺术日益繁荣,二胡新教材《少年儿童二胡教程》《二胡初级教程》,以及《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等陆续出版发行,大大推动了二胡专业的教材建设,为二胡教材的系统化、科学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二胡作品的创作风格日趋多样,技术愈加复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新作品在演奏技术层面上提出的新要求,更大程度地提升演奏者对作品风格和情感把握的技术储备,不断强化和提高对基本功训练的认识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胡演奏的基本功不仅关乎演奏者对于音准、音色、音质等的把握,也直接关系到演奏者对音乐风格、作品情感及艺术表现力等的表达和发挥。本文仅从二胡演奏的左、右手基本技法和综合训练的角度,对二胡基本功训练展开初步研究,希望能对二胡习练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

一、左手技法

二胡演奏中,左手技法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指距(手指之间的距离)、把距(把位之间的距离)等决定音准,触弦、揉弦等决定音色,滑音及各种装饰手法体现风格。但对于初学者,作为基本功训练而言,最核心的技法首先是持琴与触弦、把位与换把,以及揉弦与滑音等的基本演奏要领。

(一)持琴与触弦

持琴是否规范,决定手型是否自然、松弛,这是学好二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规范的持琴状态首先需要把握好乐器与身体之间的三个四十五度,即小臂与琴杆、大臂与体侧、琴杆与身体之间应分别呈锐角状态。其次,作为持琴的重要组成部分,虎口的状态对手指运行是否自如至关重要。虎口应轻夹琴杆,手背和手臂基本呈斜线状,整体应做到协调、放松。大指作为虎口的一部分应自然向上,切忌弯曲,食指作为虎口的另一部分其内侧应尽量贴近琴弦。

触弦不仅决定音准,而且也影响着音色的优劣。二胡演奏中,各指触弦的角度不完全相同。食指的第一、二指节基本成直角,其触弦点与虎口持琴点基本处于同一高度。中指弯曲程度次之,无名指微曲基本成半弧状。小指最短,所以伸直触弦。由于各手指长度不同,所以不同手指触弦时手掌(手背)的状态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食指触弦时手掌为平置型,中指、无名指触弦时手掌呈斜弧型,小指触弦时手掌则呈“半握式”型。

持琴与触弦决定手型的基本状态。事实上在具体的演奏实践过程中,手型会受到速度和音程等因素的影响,继而产生手型的变化形式。比如在演奏快速乐段时,为保证运指敏捷,各手指触弦时手掌的变化一般较小。再比如当遇到相邻手指演奏三度音程(常见于三、四指之间演奏小三度)时,为保证音准,需要将手掌完全打开,采用扩指手型来演奏。

良好的手型是自如地调节指距的先决条件,也是保障音高准确的关键。少年儿童在D调原把位演奏时小指易偏低,在G调原把位演奏时外弦二指易偏高,其原因往往正是由于手型不够规范所致。

(二)把位与换把

把位即食指所在音位,换把即把位的转换。当虎口紧邻千金时,一般称原把位(或称上把位)。在每逢“1、5”两音换把时,依次称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次下把位和最下把位等,这种把位划分法被称为传统把位。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叫做非传统把位(或称新把位),即食指可以在“1、5”两音之外的其它任何音级上换把,也就是说每个音级都是一个独立的把位,其命名分别为第一把位、第二把位……训练及演奏均以传统把位为主,非传统把位为辅。

换把可以使二胡的音域得以拓展,表现力大大增强。其要领是慢速进行时腕部先行、小臂随行。由低音区向高音区换把时先落腕再换把,由高音区向低音区换把时先提腕再换把。虎口要放松,腕部提落须自如。快速换把时腕臂同步,直上直下。

由于旋律构成的音程关系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换把时手指之间形成多种不同的转换方式。其中最好理解也是最易掌握的是相同手指之间的转换,即同指换把,初学者应以此作为换把练习的开始。除同指换把外,较为常用的是类似于音阶式转换的越指换把和可以在演奏意识里将其转化为同指换把的顺指换把。需要指出的是,二胡换把技术的命名因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初学者学习换把时,指导教师应在概念上阐明其命名的含义,并通过示范解析不同换把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演奏者在遇到换把时要明了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和演奏要领,这一点对于提高换把能力非常有效。

上述三种不同的换把方式,同指换把会自然地产生滑音效果,而越指换把则需要尽可能做到干净。顺指换把在通过同指转换时会产生谱面上没有标注的滑音,此时,演奏者应依据作品风格,合理地选用先落指、后换把,或是先换把、后落指的不同滑行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换把时在音准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差,同时对旋律的美化也会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术性滑音是弦乐器独有的一大优势,但很多初学者由于认识不足,却有意回避,反而弄巧成拙。

如前所述,慢速换把和快速换把在腕部动作上是有差异的。当演奏快速换把时,应尽力减少左手多余动作的干扰。只有这样,再加上右手良好的快弓技术的配合,方可大大提高快速换把能力。

总之,换把时要做到大指放松,虎口灵活,对切把音(一指所在音位)、把距和换把方法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学会换把后,要坚持练习D、G、F、bB、C、A等常用调的两个八度以内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长此以往,换把及演奏能力会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攀升。

(三)揉弦与滑音

揉弦与滑音可以增强二胡演奏的美感和风格。但前提是方法得当,安排合理。

二胡的揉弦方法有滚揉、压揉、滑揉等,最常用的是滚揉。滚揉的具体方法是所有手指放松,整个手掌有规律地上下颤动,继而使所按音产生密度均匀的音波。压揉是适当加大手指对琴弦的压力,用四指演奏同时保留二三指时为常用,擅于表达悲愤或激动的情绪。滑揉是更强调手指在琴弦上的上下滑动,演奏河南、山东风格的作品时常用。

揉弦有近于人声歌唱般的效果。一般多用在长音处或情绪激动的音调中。初学者应在教师指导下合理选用,力戒使用太多,画蛇添足。

滑音是二胡演奏中常用的另一种左手技法。大致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和垫指滑音等。上滑音是从低音区滑向高音区,下滑音是从高音区滑至低音区。

回滑音是从本音出发向上或向下滑动再回到本音。垫指滑音是指一、三指(垫二指)或二、四指(垫三指)演奏三度音程,以及一、四指(垫二三指)演奏四度音程,特点是多指联合,共同完成。垫指滑音在陕北、江南风格的作品中很多见。

以上各种揉弦、滑音奏法,对良好地表达旋律所蕴含的情感至关重要。一般揉弦在谱面上不做标注,而滑音会用专门的记号做出标注,有标注的滑音常被称为表情性滑音,在换把时自然产生的滑音一般不做标注,常被称为技术性滑音。无论有无标注,也无论哪种揉弦或滑音,在实际演奏中都会受到力度、速度的影响。学习时不可急于求成,应通过多聆听、多模仿逐步增强内心体会。

二、右手技法

二胡演奏中,右手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基本功训练而言,首先涉及的是持弓与运弓、弓位与弓段,以及长弓与短弓等技法的基本演奏要领。

(一)持弓与运弓

持弓也称握弓,其基本做法是用大指指肚与食指第一指节之间形成的反作用力轻夹弓杆,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肚置于弓毛之上。原则上手与琴弓的接触点越少越好。切忌握弓太深、太紧,以免影响腕部及整个运弓的灵活。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二胡在分别演奏外弦和内弦时,其持弓状态是有差异的。演奏外弦时大指和食指应低于腕部,中指向外抵住弓杆;演奏内弦时大指和食指应高于腕部,中指和无名指指肚抵住弓毛。很多初学者在演奏内弦时常会出现弓毛离开琴筒高高翘起的现象,原因正在于演奏内弦却沿用了演奏外弦的持弓方式。

运弓时弓杆与身体正面要成平行状,弓毛和琴弦之间要成九十度直角。即所谓运弓需要做到的“平”、“直”二字,不可上下或前后晃动。运弓的方向(弓向)有两种,即拉弓(或称出弓)和推弓(或称回弓)。由于两根琴弦在琴码处被有间隔的两个弦槽分开,所以不管拉弓,还是推弓,演奏外弦时运弓角度要朝向前方,演奏内弦时运弓角度要靠近身体。事实上,内外两弦运弓角度的不同与上文提到的内外两弦持弓方式的不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运弓的幅度(弓幅)会因速度的不同而不同。慢速运弓时大臂先行,小臂随行。拉弓时肘部从腰间出发,手腕外凸,行至弓尖时渐渐向反方向转换。推弓时手腕向内凸,行至弓根时渐渐向反方向转换,肘部先回到腰间。快速运弓时为了保证速度和音的清晰度,着力点应以腕部为主,大、小臂的动作很小。

(二)弓位与弓段

弓位即运弓的部位,弓段即运弓的长短。学会合理选择弓位和弓段可以使运弓状态尽早地从“稚拙”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演奏变得轻快起来。弓位、弓段的运用原理与节拍、节奏关联紧密,有的初学者常易出现节奏拖沓和速度不达等问题,其原因往往正是由于还不太会用“弓”。

如果把弓子按两部分来看,弓位即有左半弓、右半弓。如果把弓子按三部分来看,弓位即有弓根、弓中和弓尖。不同弓位有不同的用力特点,每一个音都应该有其恰当的弓位。运弓在弓根时,由于琴弓的自身重力,通常便于“弓头音”的发声。运弓至弓尖时,由于其距离握力较远,力度因而较轻,必要时可适当加大臂力。弓中力量均匀,适于演奏快速进行的短弓。起弓(第一弓)的弓位由乐曲的速度、音型等决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起于弓根。

弓段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满弓、半弓和寸弓等长短之分,其运用的总原则是音符时值长用长弓,音符时值短用短弓。由于构成旋律的节奏非常丰富,而且即使节奏相同时也还可以做出连弓或分弓的不同安排,所以在实际演奏中,需学会灵活变换弓位,以使弓段所处弓位合理。弓段受速度和力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总的来说,速度越快,弓段越短;力度越大,弓段越长。

根据节拍、节奏的不同变化对弓位、弓段的安排做出及时而又合理的调整是提高演奏流畅度的重要因素。

(三)长弓与短弓

慢长弓练习是二胡入门阶段的必修课。运弓须平稳,用力要均匀,发音要干净,腕部及臂部需自然、松弛,避免用力过猛或过虚。弓段的长短是相对的,长弓不等同于满弓。少年儿童一般胳膊短、手掌小,但用琴与成人无异,所以练习长弓时达到弓长的三分之二左右即可。

弓速(运弓的速度)和弓压(弓毛对琴弦的压力)是改变运弓强弱的重要手段,一般弓速越快,弓压越重,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弱。在开始乐曲学习后有时需要对慢长弓在弓速和弓压方面做出某些细微的力度变化,以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最常见的就是对长弓做渐强或渐弱式的“渐弓”处理,有时还需要奏出两头弱、中间强的“肚子音”。长弓演奏中的这些变化需要随着训练的深入和音乐素养的提高,并结合乐曲的实际需要逐步感悟并掌握。日常的基本功训练,仍应以均匀的慢长弓练习为主。

短弓的用力侧重于腕部,用短弓演奏快速进行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就是我们常说的又常被初学者视为难点的快弓,快弓演奏最重要的是弓位选择必须合理。然而,弓位选择的合理与否又首先取决于弓序(运弓的顺序)。弓序有两种,即先拉后推(简称拉推)或先推后拉(简称推拉)。选择拉推弓序时,弓位应在弓中或稍靠右。选择推拉弓序时,弓位应在左半弓的弓中或稍靠左。短弓的弓段变化原则是力度大时较长,反之则较短。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内外弦互换(即换弦,或称倒弦)时应努力做到运弓平稳不露痕迹。快速换弦时中指和无名指的变化很快,应力求敏捷,不拖泥带水。

三、综合训练

除上述左右手基本技法外,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乐感、风格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引导、启发和培养。演奏技术是条件,音乐表达才是目的,二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正确的音高感和节奏感是乐感整体表现的前提。演奏时不能养成只孤立地听辩单音和用脚打拍等不良习惯,应学会感受曲调中的音程关系,甚至是和弦色彩,以及音乐律动下的强弱关系和各种不同节奏形态的整体感,力求将简单的外在感知支配逐步转化为内心听觉判断。其次还要掌握乐句划分的基本方法,以正确反映音乐进行中的呼吸和语气感,从而细致入微地表达乐曲的结构层次和内在情感。

音乐风格首先取决于作品的音阶、调式和旋法,演奏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应首先了解作品的创作特征,并通过适合的演奏技法将作品风格予以准确呈现。比如演奏展现草原风情的《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等蒙族风格作品时,左手的三度、四度颤音,以及右手的顿弓等技法便必不可少。演奏《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等“秦派”风格作品时,必须首先了解“4、7”两音在音高上的“游移”特点,其次必须学会运用左手的泛滑、搂弦,以及右手大弓幅的“弓头音”等技法,方可使豪放直率的“秦风”得以充分表达。再如演奏《葡萄熟了》《阳关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新疆风格的作品时,须先了解在其它作品中少见的7/8、5/8、3/8等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和曲调中的增二度音程特性,以及快速换把、快速换弦等技法要求,从而为恰如其分地展现美丽的西域风情做好“案头”工作。总之,只有对作品的创作特征以及演绎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才能在演奏实践中准确地体现作品风格。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音乐风格,掌握二胡演奏中的风格性技法,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展开长期而又深入的学习。

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也是全面提升二胡演奏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应多听音乐,多观摩音乐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和综合艺术素养,逐步强化对作品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的理解,才能全面提升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学好二胡不仅需要良好的演奏技术,乐感、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也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在二胡学习中事半功倍,为未来的艺术之路打好基础,铺好基石。

猜你喜欢

运弓腕部滑音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腕部烧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愈合情况影响分析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手和腕部练习(高级篇)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谈18世纪小提琴运弓技术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杠杆力量作用下大提琴演奏的教学研究
谈二胡演奏时的运弓技术
琵琶音乐中的滑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