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2020-12-07李坤
李坤
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办事处宅子小学,山东泰安 271000
新课改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应该借助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欣赏、传承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还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机制下,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失的内容。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进行论述,希望能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者提供参考。
1 有效教学内涵
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主要评价标准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体验以及速度。其中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发生怎样的改变,具体包括知识的储备量以及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加深等;学习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感到有所收获,面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兴趣;速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时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也就是常说的效率。
2 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2.1 教学思想老旧
过去的授课中,教师一直在讲,可以说是把控着整个课堂,没有去顾及学生的感受。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面对严厉的教师和平淡的讲述,渐渐燃尽了小学生当初的热情,不能主动参与其中。教师总是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便完成了授课,却不知学生已经有所抗拒,产生了倦怠的情绪。长期下去,没有理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学生也没有能力去克服,失去了兴趣。一旦离开课堂,学生便将学习扔在脑后,并不想再去触碰,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2.2 教学目标偏移
目前,在授课时,教学目标有所偏移,总是觉得学生应该需要学习这些,而不是去了解其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过多的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记忆词句,去完成练习,可以说是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教师预想的授课效果也完全没有达到。
3 实现有效教学的集体措施
3.1 对教学情景进行创建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将学生带入所学内容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专注度,由此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具体可从三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首先,需结合生活实际。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成形,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偏向于形象化的思维模式,需要借助以掌握的内容去理解新内容。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若完全与生活脱轨,会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由此提升教学难度,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文中的意思。三年级属于小学的中年级阶段,是过渡时期,教师应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适当提高内容的难度,更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将课文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其理解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例如部编版三年级教材中有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海底世界视频,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海底动物都有何特点。由此引入课文,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拉近文字与学生的距离。
还可借助音乐构建教学情境。不同的音乐风格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及教学的感染力,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注入一丝清凉,使死板的文字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对于部分无法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内容,可以借助音乐传递情感。例如,在教师示范朗读以及学生朗读时便可以合适的音量播放适宜的音乐,有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进入文字的世界中,在朗读《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类似于森林环境的音乐,较为舒缓。该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较为适用于小学生,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同时,还有利于突出课文的人文特点,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
3.2 关注课堂生成教学,促进学生构建知识
语文课堂总是在预设和生成中不断发展的,预设,只是提前安排,是一种计划,计划自然赶不上变化。在语文课中,生成才是核心,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中,不能按部就班地照预设去进行,而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课堂的变化调整预设,促进生成,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精彩。
4 要注重改革课堂模式,提倡合作学习
如《诚实与信任》中“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的句子理解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该段落,学生阅读后就提出了问题“老师,什么是‘环顾’啊?”有的学生也说“既然没有人,为何他不一走了之呢?”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环顾”的意思,然后讨论“我”为什么要留字条?如此,学生在自主查阅中掌握了“环顾”的意思,在讨论中更好地明白了“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的道理,整个课堂在自主和探究中得到了升华。从这一点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是尤为重要的
4.1 利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近几年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整合知识点,梳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在不加课堂导入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新课的教学,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预习,但一般不会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查,给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此种模式下,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学习地位,未能在正式学习前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概念,根本无知识框架可言。若始终以此种形式进行教学,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相应的教学有效程度也会受到影响。而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建立思维导图,由此强化预习的目的性,提高预习的效率,使学生的脑海中拥有大致的框架。之后经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调整思维导图,并加以补充,借此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影响。同时经常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例如,学习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看过此则寓言,在课程预习阶段,教师可为学生列出大致的框架,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具体可将《守株待兔》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蕴含的道理四个模块,为给学生提供补充导图的思路,教师可直接给出事情发展的起因,如古时有位种田人,每日都会到田间干活,然而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其余的三个模块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加以整合并填上。大部分的小学生无法完整补充导图的内容,但此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整个故事的框架,有助于其在文本中获取关键内容,保证预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借助思维导图,强化整体的逻辑性,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导图,由此深化学生对该则寓言的影响,并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2 采用小组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对于完整的语文学习流程来说,可以分成课前部分,课堂部分,课下部分。
对于这些环节的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参与的主要环节是课堂部分,而课前和课后部分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故教师可以在课堂部分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和课后部分。而且这一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响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有效举措。
例如,在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班级中采取小组教学模式,将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每一个小组中设置一个小组长。这里需要注意,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少,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故为了更好地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设计好导演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问题去课文中探索。本课学习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速读,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在进行以组为单位的交流探究,完成后对于学生遗留的问题,教师便可以统一集中为学生进行点拨讲述。在此过程中,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学生自主交流和探究的能力。
4.3 生活化教学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和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因而,若想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充分运用该学科的特征,突出其生活化及实用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借助其对生活的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对于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通常会安排观察性的写作任务。教师在设置观察对象时,不应随便拟题,但可适当提高观察的难度,以强化其趣味性。常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观察小动物、植物等,虽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细心,以及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意识,但长此以往,观察的对象和方式较为单一,极易使学生丧失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结合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为安排观察及写作任务。如观察父母用手机的情况,学生回家后便会观察父母使用手机的情况,如随意拿起手机的次数、看手机的时长及内容等,除使用手机外,在家是否有其他的活动,如看电视、看杂志、做家务等。该种观察作业,容易激起学生对父母的好奇心。又如,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如偏食、懒惰等问题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造成何种影响。通过此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以及父母的不良习惯,以便从中吸取教训,自觉改变自身的不足之处。该种观察类的作业与常规的观察实践活动相比,更具有教育意义,促使学生观察日常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5 结语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许多老师开始重新调整教学策略及思路,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的改革背景之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学科对学生以及老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应用,老师需要以有效教学为原则,通过教学策略的改革以及创新来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