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还能退群,老师唯有沉默

2020-12-07

时代邮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弱者舆论冲突

一位南京家长不满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不满种种压力转嫁,悍然退群并激情宣言,满腔压抑已久“忍够了”的情绪,引起众多家长共鸣。与上海一位教师聊起这件事,她说,真羡慕这个家长,可以这样快意吐槽、快意退群,她作为教师一肚子苦水,吐槽有些奇葩家长,写出来篇篇可以爆款,却没地方吐槽,更不可能任性退群。一个家长退群,全民叫好,如果一个教师退群,可能全民讨伐。退哪里去啊?除非不当教师。这是完全不对等的交流。

她说,现在教师就好像餐厅服务员,顾客是上帝,顾客怎么吐槽,你只能满脸陪笑“对不起,对不起,下次改进”。——这种反吐槽好像显得很矫情,老师仿佛就是家长群的“帝王”,在师生、校家关系中有主导性,那么大的权力,怎么好像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我特别能理解教师的这种弱者心态。家长还能各种抱怨,形成舆论声浪,教师被塑造成强势群体的人设,在权力关系中被视为主导者,可他们很多时候甚至连抱怨的通道都没有,成为舆论场上一个常常被当成靶子、却无法反驳的沉默群体。他们常以“强者”形象成为各种负面新闻的主角,上各种头条,但多数时候是被动、沉默和缺席的。

首先,“不要引发舆情”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刀,让他们一看到“引发舆论关注”就战战兢兢,即使他们没做错任何事。网上不是有个著名的规律嘛:警察和民众冲突,警察错;城管和小贩冲突,城管错;公务员和谁冲突都错;大小官员,逢事必错;老师和学生冲突,老师错;普通人冲突,有钱一方错;开车的冲突,开好车的错……这种刻板偏见的主导下,教师很多时候只能保持沉默。

有一次,某地教育管理部门善意提醒教师,不要在微博和朋友圈晒暑假在全国各地的旅游照片,因为这容易引起其他行业的不适和非议。因为网上有人批评说:那么多地方受灾,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在酷暑下工作,教师竟然在高调张扬地游山玩水。还有人说,还是当老师舒服啊,老师却每年有两个长长的假期。——按理说,老师一没花公款,二没占工作时间,三没违背公序良俗,正当旅游,发个朋友圈记录与分享旅游经历,太正常不过了,有什么错呢?

市场意识形态弥漫一切的语境中,老师和学生、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马克思那段关于市场化“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精彩描述常被人引用: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被资本雇用的佣工,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消解了。教师这个职业在修辞中虽然还被称为“辛勤的园丁”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身份上早就“雇员化”了。

当市场化叙事成为一个社会最强势的叙事,市场主义和市场逻辑主导了对一切关系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医生和患者、媒体和读者、学者与公众都成了生产与消费的市场关系,“消费者就是上帝”的观念形态下,教育的消费者便获得了一种中心主义的地位。教师在当下的舆论场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不是这届教师“变坏了”,而是权力关系变化中舆论看待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们“消费者”有权对“服务者”提出各种要求。

写作此文,并非为教师辩护,更不是放大教师与家长的撕裂,而是想倡导一种理性的对话。这不是强者弱者的冲突,因为家长和教师都有一种强烈的“受害”和“我才是弱者”的心态,这是问题的真正所在。按理说,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不得向家长转嫁压力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规定,哪个教师违反了都可以去举报、依规敦促其改正,没有具体所指,而泛化对整个教师群体的批判,不对等的讨论中教师又无法反驳,只会制造对立、撕裂和敌意。对受教育的孩子,这也不是一个好的交流示范。

猜你喜欢

弱者舆论冲突
强者和弱者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弱者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弱者生存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