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有权,人权只是其中个例

2020-12-06潘一禾

杭州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斯特劳斯埃里观察者

潘一禾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著名学者,由于介绍的人多,介绍者比听讲的人更起劲,就像朗诵者大都是想让他人听自己朗诵的人,所以,似是而非的结果也太多。《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这本书却及时地提醒我们:要想知道著名学者的真正思想,碎片化的阅读是不可靠的。

比如一般“百度”式“名人介绍”中会说:最初的“人类学”是西方人像观察动物世界一样猎奇地窥视非西方文明,而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为人类学学科洗刷殖民主义的“原罪”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一开始就认为,文明没有高下之分,不能以西方社会的价值妄议其他文明的优劣。在他看来,人类的思维如同万花筒,里面装的彩色塑料片是有限的,因此形成的图案看似千变万化,实质上则是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变式。写完《原始人的心智》后,他提出,原始人的思维和现代人的思维,其唯一区别就是所追求的目的。

这样的介绍可能没有“错”,但真正阅读《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这本书,大师的表述还是完全超出了这类也含误导的简介:

埃里蓬:一些人批评说,西方世界是带着优越感观察其他文明的。

列维-斯特劳斯:并非观察者带有优越感,而是观察本身赋予优越感。要观察一个社群,必须置身事外。当然,也可以选择,甚至优先选择(可能吗?)与这个社群打成—片,共同生活,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这种选择事关伦理道德。但要获得对这个社群的认识,就必须与之保持距離。

埃里蓬:所以只有远离观察对象,才能真正认识它。

列维-斯特劳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接下来,我们要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假如不尊重这样的先后顺序,就无法获得认知。人类学研究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这一往复的过程。

埃里蓬:在关于图形理性的著作中,杰克·古迪(英国人类学家)提出了观察者和他所研究的社会的关系问题,很有意思:在研究没有书面文字的口语文明的过程中,我们用书面文字记录下这个文明时,就已经改变了它,把观察者的视角强加给了它。您是怎么看的?

列维-斯特劳斯:我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但无足轻重。因为同样的话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观察,包括科学尖端观察。应当注意到,在我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时,无论什么内容,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实记录:我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述事实,这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必然有所偏差。可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既不能记录,也不能观察?

万物有灵,人皆自恋。“旁观”这一最常见行为本身会赋予所有人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所有观察者都可能会“改变”他的认识对象,但这不是问题,人类只有坚持记录、观察和比较分析,在“亦近”和“亦远”之间往复不止地观察倾听和交流,让我们越来越准确地认识世界万物和万千他人,才能因此更好地认识自己。列维-斯特劳斯“洗刷”的是各种可能的、也无法避免的优越感,以及因为他人有优越感就拒绝交流的习俗。他的“著名”在于他擅长精准表达,不断修正误读。这位人类学大师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真正严峻问题也毫不回避,敢于极为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

埃里蓬:在《神话学》系列的结尾,您万念俱灰地断言,人类的所有成果,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句话像是您的哲学信条。有时人们会想,“什么都没有”是否反映了您所信奉的哲学本质。

列维-斯特劳斯:我并没有这么说过。我说的是,人们应当生活、工作、思考、保持勇气,即使人们知道,有一天人类会从地球上消失,而地球有一天也会不复存;到那一天,人类的一切成果都会归零,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和您刚才说的可不是一回事……人权不应当建立在人类是万物之灵、唯我独尊的基础上——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形成的观点。相反,生灵万物都有自己的权利,而人权只是其中的个例。我在讲话中还提出,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探索人权,就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共识,这是人权的狭义理解所无法达到的。因为在时间上,广义的人权与斯多葛哲学一脉相承;在空间上,它和远东的精神契合。我们甚至可以和人类学家研究的“原始人”对待自然的务实态度达成一致;原始人与自然共处无需理论指导,只需遵守若干箴言,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正因为列维-斯特劳斯不希望人们误读,不希望有人借他的名义制造新的人类不同民族间的交流障碍,包括人类在面对大自然之语言或声音时的交流障碍,所以他选择用愈来愈明晰的语言去表达新的时代观点和客观立场。正因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追求理性和知性、追求明晰和坚定的,所以他的表达总是具有启迪后人、照亮迷雾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斯特劳斯埃里观察者
大师的礼让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当足球遇上F1
幼儿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块儿看日出
里维·斯特劳斯与牛仔裤
日历
斯特劳斯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