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现实个体生活的四个维度

2020-12-06张建彬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想

张建彬

摘 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现实个体生活,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需从四个维度全面把握,即以中国梦为桥梁架起现实个体的奋斗之道,实现现实个体梦想与国家梦想衔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载现实个体精神世界的立世之道,充实现实个体的精神世界,促进现实个体在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跟时代要求;以“人人起来负责”构建现实个体的参政之道,打破政治冷漠,获得国家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尊严;以生态文明谱写现实个体的生活之道,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知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的属性。当然,仅仅从理论的角度把握思想融入现实个体生活还不够,更需站在今天社会发展的角度,探寻未来社会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现实个体;思想;四个维度

2012年,中国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这是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新时代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则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以此为基础的发展方向。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保证新时代发展中碰到难题来解决的与时俱进,更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让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达到让思想引领现实个体生活的同时指导现实个体的主观努力。思想融入现实个体生活,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宣传,更重要的是找到思想与现实个体生活接轨的连接点,让其活跃于现实个体的生活、语言和习惯中,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透,多角度发力融入现实个体生活之中,最终激发思想的魅力,展示思想指导现实个体生活的力量。

一、以中国梦为桥梁架起现实个体的奋斗之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全能型政党,这个时期的现实个体只需按照国家方针政策生活即可,被动适应社会大于主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社会发展也开始多元化,现实个体的思想活跃度远超其他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对自己的诉求也更加明确,自我解放主动性和对社会发展诉求主导性的愿望愈发强烈,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满足现实个体面对社会发生变化之下出现的新特征,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社会主义活力释放找到了现实立足点。如果是仅仅从全局把握提出中国梦,也不足以彻底打动现实个体的内心和诉求,激发其活力。首先,党把中国梦与现实个体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其奋斗找到立足点。“‘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份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中强调,“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可见,党在新时代不仅为现实个体的奋斗找到努力的方向,也为现实个体的努力成果找到了最终归宿。其次,党也为激发现实个体的活力,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党是“家长式”的主导型政党,到了新时代,党则需适应现实个体特征的变化,积极转变政党职能。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回答了政党职能转变之后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这就为现实个体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释放活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奋斗之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中国梦提出的理论依据也为现实个体奋斗之道桥梁的架起有了现实可能性。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对现实个体生活的浸润形成的理想根基。中国人都有一个“桃花源”的梦,这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都深植在现实个体心中,历代王朝的农民起义的口号都能看到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烙印。而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朴素的理想生活状态情感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继承。它是从传统文明大国变为现代化世界强国,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这也为中国梦能架起现实个体的奋斗之道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现实可能性。其次,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给现实个体的奋斗之道提供了事实依据。近代中国历史的惨烈不断警示着现实个体对当前生活的珍惜,也同样警示着现实个体“落后就要挨打”,这无形之中为现实个体的努力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最需要在和平环境中进行国家建设,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2]最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巨大成就为现实个体的奋斗之道增加了底气。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开始走向经济现代化和充满活力的时代,生活资料的富足和就业方式的灵活多变为现实个体的奋斗之道增加了砝码。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鼓励到,“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氣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以中国梦为桥梁,提升现实个体在奋斗之道中的坚守和努力,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处理好资本分配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积累了庞大的资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这也为社会主制度下的资本分配定了基调,即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这也为现实个体的奋斗避免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解决了所需求物质精神过程与结果的心理担忧。奋斗向前之路上的担忧解决,同样也要保证现实个体的“大后方”的安稳,才能使现实个体在奋斗之道上心无旁骛。新时代新情况,以科学、客观、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探索资本再分配,树立适应社会潮流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里,人人能够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合理地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3]这样有了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驾护航,就为现实个体解决了奋斗之道上的后顾之忧。

(二)解决好人与物的关系

改革开放40多年,现实个体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使用的产品也日新月异,人和物的关系得到了缓解。但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构建速度却并未跟上人与物关系构建的速度,这也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物化生存”方式,即“有些人需要、能力、关系、感情、价值等,都要通过‘物来体现、实现和确证,人对‘物有一种依赖感,受‘物支配和主宰,‘物对人有一种统治。”[4]这种“物化生存”方式不仅会让现实个体在奋斗之道上的评价标准单一化,更重要的是会反映到精神世界上,呈现精神松懈的现象。如任其发展下去,人对物的依赖程度会愈来愈深,导致现实个体会一味地追求物质包装,进而使其很难获得一个体面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支配下渐渐出现人对物追求的疲乏感,可能会导致社会出现“低欲望”现象,但在人追求物质处于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下,过分强调人与精神世界,只会让现实个体感觉“华而不实”。因此,将新问题新情况纳入新时代的发展之中,重新思考人与物、精神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向人与精神世界关系的过渡问题。

(三)处理好集体梦想与个人梦想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由此可见,强调国家民族利益优先,并不意味着回归到个体完全依附于集体的旧时代。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拥有不同类型的财产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表明回归过去并不现实。因此,中国梦作为中国人的梦,必须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的梦想,必须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间的平衡点,即把中国人的集体梦想和每一个人的个人梦想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载现实个体精神世界的立世之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成功,但国家实力的衡量不仅只有经济的发展,还要包括文化软实力,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发展内在的、持续的精神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神世界的相对统一,整个社会的发展步调也会一致。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精神世界上武装现实个体,让其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达到现实个体与国家、社会高度契合则成为党面临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源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在文化的兼容并包中以期走出去,获得广泛的世界认同;体现了时代精神,彰显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和审视社会发展的目光前瞻,以期解决新时代发展中现实个体精神世界的立世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实个体精神世界立世之道的搭载有了现实可能性。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重身份,既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代未来发展的价值诉求,也是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现实个体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对培养什么样的现实个体要求,也是对当下现实个体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精神世界立世之道的指导。

当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载现实个体精神世界的立世之道,需要平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实个体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德”的关系。

(一)处理好“大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个体私德的关系

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安世立身的行为准则。现实个体拥有良好的私德,社会就会稳定,就会有大发展,就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可见,私德是基础,严守私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环境才能良好,现实个体的精神世界才会饱满,主观能动才能发挥到最大。但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在“大德”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进行,现实个体私德的培养需要在“大德”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范围内构建,使之与“大德”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呼应。从私德走向“大德”,不仅能提升社会发展进程中现实个体的精神世界,更能指引现实个体在未来发展中寻找到价值取向。这样才能保证现实个体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才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

(二)打破“熟人道德”怪圈

熟人道德关系在我国的形成有客观的历史文化根源,主要以血缘关系建立的封闭式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关系在以儒家文化主导的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旦处于陌生人的交往环境中,现实个体就会失去熟人道德的监督,自我约束力就会失效。当今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出现了重大变化,导致现实个体的社会关系也日渐复杂化,生活和生产方式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的延伸。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必然衍生新的道德关系,必然呼吁与社会發展任务相匹配的新道德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三个层面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对于打破“熟人道德”怪圈有了方向性的指导,也为现实个体进入“生人社会”提供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相匹配的价值遵循。它既解决了打破“熟人道德”怪圈后现实个体的精神世界的迷茫,也为其找到了立世“生人社会”的道德准则。但道德信仰需要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个体打破“熟人道德”怪圈后的无缝衔接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以“人人起来负责”构建现实个体的参政之道

1951年,黄炎培在诗作中谈到,当时延安一席谈,我估计低了,所得到的答复,是正确的,‘只有人人起来负责,这好政府才会久长。“人人起来负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建设中的目标。但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个体身上体现着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冷漠,这对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构建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基础,“人人起来负责”的参政之道,让现实个体在政治参与中打破政治冷漠,获得政治尊严,提升现实个体在政治活动中的积极性,确保现实个体在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利益面前能与党保持一致。

猜你喜欢

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谈数学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在解中考题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