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显高度
2020-12-06陈涛
陈涛
初中生记叙文重视写作的高度,作文的高度是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写作中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可以从细小之事、平凡之人、微小之物中挖掘其内涵,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以小事件见大时代
通过记叙典型事件来展现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从而直面社会、反映现实,展现自己的深刻思考,这是提升作文高度的必由之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的重大变革,将看似普通的小事与重大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能够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
教材《老山界》就是以小见大写法的代表,为让学生理解作品的高度,笔者做了这样的引导: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爬山的经历,学生都能说出爬山的苦与累;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爬山的苦与累与教材中所表现的爬山感受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读出了红军战士在苦累之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笔者趁机引导:这种爬山感受就是写作的高度。学生似懂非懂,于是笔者相机介绍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如果没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长征就很难完成,作者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就是为了突出红军长征的艰苦与乐观。经过笔者引导,学生对写作高度和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写作要想表现出高度,就必须把眼光放在时代的大潮上,必须关注时代的大事件与大变革,记录有时代代表性的点滴小事,展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思考,这样的小事,才可能有高度。”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吴萌在其《难忘的送别》中这样写道:
3月19日,小城的主干道边热闹非凡,很多人都戴着口罩,自觉隔开,有的拿着小国旗,有的拿着鲜花。疫情如此严重,为什么大家都会在这里聚集?因为今天千里支援江陵的海南、广东医疗队的全体队员将离开江陵回家!下午两点半,医疗队员乘坐的大巴在警车的护送下缓缓离开,大家都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鲜花,高喊着:“谢谢你们!”“谢谢海南、广东!”“江陵加油!”直至队伍再也看不见了。那一刻,很多人都泪流满面,感谢千里驰援江陵的英雄们!
看似寻常的送别,却让每一个人泪流满面,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洗礼,才有了如此打动人心的文字。作者匠心独具,并未关注“战疫”中的大事件、大人物,却将目光聚焦在最后的送别上,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既表现了“战疫”的最后胜利,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以小见大写法的运用。
二、以小人物见大社会
以小人物见大社会,就是把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形象来折射大时代、大社会,彰显小人物伟大的人格,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往往能让学生多一些温情与悲悯情怀,这样的作文才会显现出高度。
杨绛的《老王》无疑是通过刻画小人物来映射大社会的经典。笔者这样引导:首先板书“王老”,学生马上指出了错误。笔者趁机指出:“老王”与“王老”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稍加分析立即明白:“王老”是对德高望重者或有身份、有地位者的尊称;而“老王”是对普通老年人的称呼。课本中的“老王”只是生活底层的“小人物”,他仅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没有亲人,没有房子,凄惶而无所依靠,所以只能称其为“老王”。基于此,笔者再次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人物?这个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沉思,笔者便暗示学生从人物品格上找原因。学生再读课文,很快发现了老王身上的许多美好品质:勤劳、善良、感恩等。这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小人物不“小”的原因正是他们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接着,笔者引导:“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像老王一样的人?”清洁工、快递员、护士、公交车司机等那些被学生忽视的“小人物”立即鲜活地出现在他们眼前。最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把目光回望到身边的平凡却伟大的普通人身上时,一定能看到“小人物”所映射的大社会,这样的作文,注定高度不凡。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并没有多少机会认识那些能改变时代进程的伟大人物,更不可能亲临重大事件的现场。但我们如果将目光放在普通劳动者身上,从他们身上挖掘出美好品质,不正是文章的高度吗?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李子越在《最可爱的人》中这样写道:
小区将要封锁,我和妈妈去超市采购东西。今天的超市不同寻常,超市外排成了一条长龙,超市内人潮涌动,每个人都戴着口罩,默默地拿着东西,货架上转眼就空空如也。付款时,我才注意到收银员的与众不同:她仅仅戴着一个普通的一次性口罩,身上披着一件塑料雨衣,手上戴着一次性手套,可由于工作时间太长,手指都露出来了。这样的防护方式,让人既感到滑稽又感到难受。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仍然坚持工作,他们才是最美的人。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普通人时,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美丽的身影,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是警察,更是那些我们平常很少关注的清洁工、营业员、保洁员、小区管理员等,在疫情肆虐之时,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美的人。关注这些“小人物”,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往往能让作文写出更深刻的内涵。
三、以小物件见大思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能触发人的思考。如果写作者从普通物件着手,写出内心的体验,一定能打动人心,也能使文章有高度。
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笔者让学生仿写作文,无一例外:“我赞美像桂花一样朴实的人!”“我们要像石头那样扎根基层,做好本职工作。”“荷花的清新淡雅是高尚情操的写照。”很显然,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小物件背后的大思考。结合宗璞写作的背景,笔者这样引导: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花都有哪些不幸?学生回顾课文,立即理解:作者借花写人,以展示时代、个人和家庭的不幸。笔者再次引导:如此深重的不幸压在身上,花和人又是怎样面对的?学生立刻明白了,紫藤萝和人在不幸中都表现出了坚强。笔者再次强调:作者之所以写紫藤萝,是因为紫藤萝和人的命运相似,在历史的进程中注定要遭遇各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和不幸;紫藤萝与人的品质接近,都表现出了身处不幸而意志顽强的品质。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明确了写景状物的写法:景与物一旦与时代、生活这个大背景相联系,就会写出不一样的高度。有学生运用这种写法写了《我家的宝贝》:
在抽屉的一角,有一张黄色的通行证,上面写着“药店保供人员”及妈妈的名字,盖着县新冠疫情防治领导小组的公章。我记得那是大年初四的晚上,正是疫情肆虐之时,药店领导突然来到我家,把通行證交给妈妈,让她返岗工作。领导走后,爸爸让妈妈立即辞职,不要为了微薄的工资而冒这么大的风险……第二天早上,妈妈就戴着口罩、穿着塑料雨衣出门了,她说:“药店不能停业,这时也很难招到人。我不能因为危险就打退堂鼓。”小小通行证,见证了妈妈这位平凡营业员的高尚品质。
小小通行证,不仅记录着“战疫”斗争的危险,更表现了一名普通药店员工在大是大非前的高贵人格。由此可见,“小物”不小的关键在于“小物”能不能触动生活感悟,能否引发读者对社会、对人生的大思考。只有这样,小物件才能写出高度来。
对中学生而言,要表现宏大的时代、伟大的精神,必须从小事件、小人物、小物件入手,以小见大。如此,才能写出文章的高度。
(作者单位: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