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2020-12-06仇华

财会学习 2020年32期
关键词:赋能创新型人才审计

仇华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审计所发挥的监督、评价、建议等功能,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活力。基于系统化思维,审计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过合规审计、系统审计、绩效审计及社会贡献度审计,对人才培养政策执行情况、流程、资源优化配置等問题做出评价和修正;而依据实证性结果比较,可以考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绩效管理。审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发挥着利益驱动的导向作用,是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内在活跃因素,也助力高校教育发挥基石作用,从顶层设计切入,对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以及协同办学产生积极影响。在机制构建上,审计应首先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发挥监督、协调功能,通过增强内外部审计合力、强化精准审计和建立常态化跟踪审计制度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审计;创新型人才;赋能;机制

引言

当前国家竞争力越来越凸显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其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以人才优先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培养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而扩展到经济、科技、金融、教育等领域已成为一项社会工程。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赋能体系监督、制度完善和效益、效率的提高,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监督、问责、评估等建设性作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供动力和活力,通过审察人才培养政策的有效性、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性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强化审计监督,不仅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基于系统性思维,审计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统优化要求运用综合思维、融合思维来认识事物,既要看到系统各部分、各要素的独立功能和影响,又要进行统筹考虑,发现各要素统一于整体的综合性功能。审计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运用法律依据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特性,决定了审计可以对各种社会事业发展的效能、绩效和结果做出评判,并有效引导和保障国家治理趋向优化[1]。从系统思维出发,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项目分析,最先感知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风险,并公正地反馈给执行系统和决策系统,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和保障活动有效性,最终服务于决策,审计对社会发展起着支持性和建设性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层面,审计所发挥的功能是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组成要素,在检查组织或部门的人才培养政策、实践与消除缺陷中,可以通过审计确保人才培养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合规审计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最基础的作用,在资金使用及其他各项人才培养规定中,一些政策是否按原有设计执行并执行到位,需要依据合规审计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审计是立足于整个组织的协调和合作,在要素匹配上使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而能否充分利用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使每一个部门都为人才培养服务找到一条整体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协同效果,需要从过程和各环节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绩效审计落实到具体的量化标准,是界定各部门职责权限,包括人才培养规模、创新品质及社会贡献度的具体指标实现等;战略贡献审计则指向环境支持的机制优化,表现为各项规划和决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人才培养贡献度提供特定的、可证实的数据,确定规则、行动、基础结构以及制度能否支持人才培养的功能,以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体制机制来激励和保障,从系统思维出发,需要打破不同要素、部门乃至子系统间的壁垒,而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审计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二、审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发挥利益驱动的导向作用

利益驱动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来满足其需求,审计判断最终应界定在满足社会需求上。价值标准是审计判断的目的和动力,而审计效能对社会需求存在着某种潜在价值,正是由于这一价值导向,使审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发挥着利益驱动的导向作用。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导向

主要通过审计监督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突出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核心使命,并引导各培养主体更好完成使命[2]。审计对人才政策、资金使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监督,影响人才培养方向选择,特别对执行财经制度情况进行监督,以及能否形成支持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高效率,最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任务的确定。任务导向的重心是通过特别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在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以及所达到的培养结果等方面,通过经济监督,可以改进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和利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学校、企业、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尤其是通过任务导向激发市场活力,制定优惠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经费投入,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平台。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则导向

主要是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否遵循既定的规范与程序,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流程效率。以过程监控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制度存在性上监督是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在制度合理性上监督制度运行是否对人才创新性培养发挥支持作用,在资源制度执行上监督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是否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还是造成资源浪费。而通过挖掘内部合规性的人才培养需求,在利益驱动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把工作岗位、部门职责、方法措施摆进去,侧重从政策落实情况、业务规范程度、内部管理状况等多层面、多角度开展系统分析,着力揭示和解决制度障碍问题,明确责任,形成责任链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从而更好地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能导向

看组织各部门运行效率和最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结果,培养的数量、质量、可信度、成本都是审计评价的指标要求,而在效率指标审计上还要与以前结果进行比较。效能导向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如果没有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来支撑,其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审计介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绩效管理,可以为绩效评价提供标准依据,并促进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在优化公平公正评价环境、规范程序制度设计以及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3]。

三、审计助力高校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作用

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创新人格培养是其育人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较大的差距,具体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总体表现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落后,而审计工作介入可以在教育顶层设计、教学环节评价及资本投入方面发挥方向性引导和激励作用。

(一)推动高校做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

当前高校审计职能不再集中于“查错补漏”,而是向教育效益和教育质量审计转型,审计工作可以从多角度开展系统分析,着力揭示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年度预算、发展规划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进而促进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从审计上促进各系统、各部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从加强编制、岗位、薪酬等具体环节的审计,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变革,构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教学中心,以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创新成长规律的新教育机制。

(二)助推学科建设切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学科趋同性现象突出,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需加强特色化办学和培育出独特的学科竞争能力,而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大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特定服务面向和服务领域中形成的办学特色优势,尤其是在学科建设的独特竞争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4]。突出关键领域,强化重点环节的审计,在专项审计调查和学科建设保障上,显示政策倾斜和提出可行性方案,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三)助推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

审计对教育规划的执行情况以及人、财、物使用的监督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可以作为教学质量的“指示器”,并对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影响。通过强化审计跟进,积极开展财务收支常规审计,分析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公平性,重点关注经济事项决策程序和效果是否倾斜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提升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入手,找出管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和整改措施,由此促进新型教学关系转变和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创新。审计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在不断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搭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平台。

(四)推动产、政、学、研、用的办学协同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各自拥有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形成贯通式、嵌入式的协同培养模式。一方面,审计可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联盟,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利益激励,有效激发各参与方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和活力,并为产学研协同培养铺垫联系机制。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强度人力资本投入支撑,审计在财政金融、项目投资的监督倾斜,有力推进学校、地方、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合作办学,为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引支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明确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一)明确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大人才发展融合机制

传统审计的功能大多是查漏补缺,在组织管理中被看作附带部分。新时期审计被看作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工作,除了监督职能,还表现在为保障组织运营高效率而发挥的全面服务功能。审计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上应担当新使命,找准审计工作新定位,立足于大人才发展观念和格局,围绕开发、评价选拔、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更好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和保障功能[5],着力推进创新型人才高质量发展。以服务发展为根本,准确把握人才工作方向,把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到参与内部控制,再发展到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在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有效政策和安排专项资金方面,都要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在推动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上,为人才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和环境营造提供动力。

(二)提升内外部审计协同的合力

坚持注重问题导向,围绕人才培养效益和效率,既要发挥外部监督的专项性、定期性的审计监督功能,也要突出单位内部审计的自我制约监督,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主要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绩效是否达到了原来的政策规划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以提出改进性建议。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组织管理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监督效力,不能形同虚设,要与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共同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以过程监督为有力保障,形成常态化跟踪审计

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并有其自身规律性,审计监督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要从人才培养前端开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要扩展审计的广度,突出过程监督,特別是做好常态化的跟踪审计,开展全方位的政策跟踪审计,看人才培养政策的落实情况有没有见效和有没有走过场。既要长期跟踪研究有关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又要将审计过程前置,将人才培养问题整改纳入审计范围,做到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通过绩效分析和数据关联性分析对政策制定、执行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构建全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四)强化重点环节的精准审计机制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审计目标是使资金、资源、资产的利用达到最优化配置,审计效能发挥应突出有利于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重点环节。在政策执行方面,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要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实现精准审计。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对象、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围绕提升培养效果展开工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关注有关单位在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包括资源投放、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等。改进创新型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是精准审计的重点环节,要通过审计结果和评价引导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制定,并通过审计反馈建议制定相关法规、规章等人才培养规范体系,进而健全人才培养的监督检查、问责追责机制。

结语

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系统内外结构、要素与环节的互动影响过程,审计赋能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能量,在保证政策执行、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上起到监督和检测作用,而明确审计职能定位是赋能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56.

[2]韦祖庆.创新型人才培养:价值与实现途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04):108–111.

[3]刘天畅.内部审计与绩效评价联动机制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8(30):147–152.

[4]杨灿明.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7):3–7.

[5] 宋夏云 ,佳琦 . 国家审计功能边界研究 [J]. 财经论丛,2020(07):73–82.

猜你喜欢

赋能创新型人才审计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