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考纲时代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

2020-12-06李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

李玉

摘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作为顶层设计,目前已成为后考纲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试题命制的指南针。加强对这一根本性指导文件的学习,点睛“一核四层四翼”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理顺教-学-考关系,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   一核四层四翼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立足于实际国情,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将课程改革诸多新理念体现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和考查方式中。加强对这一根本性指导文件的学习,围绕“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1]的高考评价新理念,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规律及趋势,点睛“一核四层四翼”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将有利于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一、明确考查目的,凸显“一核”引领

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课改理念,价值取向明确,致力于发挥考试的引领作用,落实高考的立德树人功能。其核心内容“一核四层四翼”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代表了高考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总体框架,“一核”代表着考查的目标和方向,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部分要素,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决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后两者是高考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功能和现实要求。鉴于此,高考在命题导向和考试内容上聚焦人文精神与价值引领的考查方向不变,高中教育教学的导向、内容及方式随之愈加明确,例如:凸显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增强立德树人时代气息,体现思想性;注重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的考查,丰富关键能力考查途径,体现选拔性;积极融入课程改革,因材施教,涵育核心素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体现全面性。

二、明晰考查内容,落实“四层”实践

“四层”是实现“一核”的具体路径,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项内容。下面以近两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题为例,就落实“四层”实践进行阐释。

1.核心价值是引领作用的高度凝练

高考评价体系将核心价值划分为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作为历来重视学科育人功用和核心价值引领的人文科目,历史高考试题指向明确,尤其重视考查与学科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27题,通过考查明清社会习俗和地方治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清代纂修宗谱“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内容,考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强调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第33题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蒙田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彰显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由此看来,教学中应多关注反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学科内容,包括对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要按照高考评价体系的划分要求,运用学科科学方法,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育健康情感、奋斗精神、审美意识、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等等。

2.学科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高考评价体系将学科素养划分为学习掌握、实践探索和思维方法,它统摄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近年的高考试题已明确彰显“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

以时空观念为例,它是学科核心思维和高考考查着力点,具有普遍性、阶段性和多样性。高考侧重于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的28、29、30和31题,分别考查了洋务运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总体上侧重考查经济探索的历程。其中29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应变能力,透过现象直击本质,以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混乱折射出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复杂性,进而凸显改革的必要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不同时空情境下,运用正确的学科观念和思维方法,调动所学知识和学科能力,理解历史的深刻变迁并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以唯物史观为例,它是学科核心理论和高考考查立足点,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引领性。高考侧重考查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观点和方法来探究、认识和评判历史。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25题,以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创设情境,展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考查考生在相对熟悉的材料情境下,发现传统绘画作品艺术风格中隐含的历史意蕴,进而强化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高考命题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以史料实证为例,它是学科核心方法和高考考查支撑点,具有典型性、适切性和真实性。高考侧重考查对现有史料进行真伪和价值辨析以及运用可信的史料重构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例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25题,创设唐代壁画与文化遗存互证的试题情境,考查考生基于图文史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明确艺术作品虽然不能完整还原历史,但是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价值,能够与实物史料互证,从而更接近历史真实。教学中要关注多元视角的运用,加强对不同类型史料的解读指导,强化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以历史解释为例,它是学科核心能力和高考考查创新点,具有思辨性、应用性和开放性。高考侧重考查“以史为证”“史论结合”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41题,创设了不同时间段现代中国与两德外交关系发展演变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基于材料信息、具體史实和时代背景,多角度分析影响大国外交关系的众多因素,例如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及国际环境等等,进而在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作出合理解释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例如发展经济、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和平崛起等等。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客观看待和评判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要灵活转化视角,强化史观指导、史法运用及史识认知。

以家国情怀为例,它是学科核心价值观和高考考查切入点,具有人文性、进步性和导向性。高考侧重考查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例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41题第(2)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和意义,材料彰显了百万群众的力量和制度优势,不但有效控制了自然灾害,还解决了“十年九荒”的历史问题。与此相呼应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增了“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等要求,前言部分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中增加了“劳”。由此可知,高考不仅一以贯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增强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文明的责任感使命感,还高度关注“劳动创造历史”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关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和育人导向。

3.关键能力是涵育素养的必要前提

高考评价体系将关键能力分为知识获取、实践操作和思维认知三个能力群,强调能力为重,其指向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关注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情境时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能力基础。以“获取和解读信息”基本能力为例,首先要精准审题,全面把握试题图文材料及考试要求,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诸如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等显性表现,然后在合理解读的基础上有逻辑、有层次地处理各类信息。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目标为例,要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客观史实或主观认识,在创新情境载体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并运用学科术语和史观史法阐释或说明真实的历史。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目标为例,作为历史论证题重点考查的学科能力,该目标属于前两者能力目标基础上的较高层次,不仅要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使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涵育核心素养。

4.必备知识是能力素养的基础支撑

高考评价体系将必备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重在知识框架和基本事实,后者重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语言表达。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风格是将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查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史实。教学中要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对考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建构时空坐标、夯实基础知识、明晰历史概念、创新问题设计及整合知识体系。要重视文本阅读和情境分析,注意知识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尤其要关注2020年修订版课程标准的变动,例如课程目标增加了“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2020年全国卷Ⅰ、Ⅱ、Ⅲ第47题都延续了近几年的命题趋势,分别考查了西魏能臣苏绰、科学家竺可桢和盛唐名相张九龄的优秀品质和重要贡献,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传递着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正能量。

三、明辨考查要求,契合“四翼”评价

“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作为高考考查要求,它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2]。如果说“四层”丰富了从知识、能力、素养到价值观的考查内容,那么“四翼”就是联结“四层”高考考查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3],是评价考生能力素质和高考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考命题一般通过设置基本层面的问题情境、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或者学习探索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与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综合调动和运用学科基础知识或技能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由此形成的个性化认知和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2019年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对明辩考查要求,契合“四翼”评价进行简要说明。

就“基础性”考查要求看,高考强调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和考查基本方法、能力和素养。考生首先要明确材料关键信息即“自然进程”“人文进程”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例如自然进程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关注不同文明与人群的碰撞交流和相互影响。然后结合19、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气候等多领域的基础史实,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归类。

就“综合性”考查要求看,高考强调融汇贯通,体现综合运用学科内外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该试题提供了探究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情境,全面考查知识整合、能力贯通和素养融合。考生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发现复杂信息之间的关联点,应用唯物史观和学科方法,选择和整合材料中多学科、多领域的具体史实,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工业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科技是双刃剑”等具有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的综合认知。

就“应用性”考查要求看,高考强调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和素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该题围绕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与合作共赢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考生对世界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的思考,例如“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认知的建构和应用。

就“创新性”考查要求看,高考强调摆脱固定思维,通过创设新的情境载体和问题情境,鼓励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独立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并得出个性化认知。在该题考查中,部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较强的考生会突破材料固定框架,修改或增补个别重大事件或历史现象,例如“人文进程应该要增加新中国历史”“该学者罗列人类进程的观点和方法存在不足,应予补充完善”等等,这既是高考选拔功能落地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高考评价体系不仅厘清了高考考试的本源性问题,还建构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考评价模式。了解、熟悉这一体系,全面把握其总体特征,深入理解“一核四层四翼”的基本内涵、逻辑关系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日常教学,有利于理顺“教-学-考”关系,发挥高考核心功能,进而引领教学改革,涵育核心素养,助推素质教育,最终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01).

[3]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秉承理念 沿袭风格 导向素养 立德育人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