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2019-08-27徐奉先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考历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德智体美劳,高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16-07

2019年,历史学科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持续推進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即强调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明确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命制了文科综合测试Ⅰ、Ⅱ、Ⅲ卷中的历史试题和历史单科卷Ⅳ卷。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较好实现了测量功能,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一、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体现“六个下功夫”①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②这“六个下功夫”紧扣新时代青少年成长规律,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期望和成才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体系,指向更清晰,方向更明确。在2019年高考命题中,历史学科充分贯彻“六个下功夫”方针,结合历史学科注重客观事实和贴近青少年认知实际的特点,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高中课程标准,寻找适切素材,发挥育人价值,实现了对考试内容的优化。

(一)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摆在首要位置。这意味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必须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志之才。

作为素质教育指挥棒的高考,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才能使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历史试题注重筑牢考生的精神底座,解决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的使命所系。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9题,考查考生对五四运动前后两段时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理解,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为切入口,揭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又如文科综合Ⅰ卷第30题,题干材料摘编自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分析了中国和俄国社会的不同性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两国革命任务的不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真理,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性质与苏俄的根本不同,意在引导考生树立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再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1题,提供了自清代中前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关税制度的完整数据链,尤其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主权从被西方列强控制到实现独立自主的历程。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以关税作为重要工具维护国家利益,由此坚定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历史试题只有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让他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如文科综合Ⅰ卷第41题,综合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多个知识点。钢铁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正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才使钢产量迅速增长,科技含量大幅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国内建设所需,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极大提高。这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化的伟大成就,能够引导考生增强对祖国的认同、热爱,召唤青年一代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又如文科综合Ⅱ卷第29题借五四运动100周年契机,抓住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表现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热情,教育青年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让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

(二)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德者,才之帅也”,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因为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高考作为教育指挥棒和改革龙头,①只有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他们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历史试题通过先贤的躬身垂范、客观史实和至理名言启示考生:品德修养是需要一个人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如文科综合Ⅰ卷第42题引用钱穆《国史大纲》序言,提倡对本国历史持有正确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突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又如文科综合Ⅲ卷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孝经》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人人应尽的职责,鼓励考生注重个人修养,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价值理念。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对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激发他们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精神。如文科综合Ⅰ卷第31题,时代背景聚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特定时期,就当时国内外环境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优越性,是实现工业化的最好选择。该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表现出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人民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引导考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又如文科综合Ⅱ卷第24题描述了先秦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抵抗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的史实,突出了先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功能。然而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具备知识的宽度,还应具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見识。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引导中学教学致力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其学识,让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4题引用近代学者钱穆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比商代和周代王位传承的“代”和“王”的数量,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考查学生对中国国家形成早期社会特点的认识,在引导考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的同时,也激发考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如文科综合Ⅱ卷第30题,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工作重心转移,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为背景设置情境,突出了干部的知识见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引导考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学以致用。

好的考试,从来不局限于对知识的考查。通过考试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品德、创新意识、健康体魄、良好审美、劳动习惯,也是高考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导向,遵循纸笔考试规律和结合学科特点在体现综合性上下功夫,高考才能真正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实现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2019年高考命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如文科综合Ⅰ卷第41题、文科综合Ⅲ卷第40题,都是通过古今中外素材的综合,考查考生对于宏大历史叙事的认识和掌握能力。更多的试题则是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二、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体美劳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①作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高考内容改革义不容辞地肩负着扭转偏重智育的不良评价导向,突出素质教育评价,促进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任。具体到历史学科,由于在学习内容方面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存在多处重合面,因此在考查和融合上具有天然优势,试题能够把对审美能力和修养、健康观念和意识、劳动精神和实践等方面的考查纳入高考的考查范围内,进而唤醒考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引导教育教学破除“唯智”的不良倾向。

(一)将审美能力与修养纳入高考考查范围

审美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重要体现,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了细节思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需要将美渗透至生活的细节,审美能力也逐渐成为人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当前,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导致审美成为青少年能力中的薄弱环节,教育只有加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才能使其明辨美好与恶丑,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具体到高考中,历史学科注重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既能实现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知识的素材,引导学生从求知境界中得到升华,实现人文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如文科综合Ⅰ卷第35题描述了近代西方艺术流派“达达派”的创作,考查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情绪;又如文科综合Ⅱ卷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和宋代士人的处世态度。再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7题描述了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汉赋文辞的华丽和想象的瑰丽,突出了汉代昂扬奋进、气势磅礴的时代风貌和大一统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再如文科综合Ⅲ卷第33题要求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人间喜剧》的艺术特征,引导考生在艺术史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文学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

(二)将健康观念和意识融入高考考查理念

要进一步扭转“重智轻体”“唯分数论”的观念,不仅需要青少年认识到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还需要他们认识到体育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增加人生乐趣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运动和健康的国家,高考历史学科通过选取与体育运动和健康观念相关的史实作为试题素材,引导考生领悟健康的要义:体魄的强健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6题,以“拔河”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主题,从新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唐代时代精神的理解,以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活动场面,突出了唐人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引导考生树立“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观念。又如文科综合Ⅲ卷第47题以唐代良将郭子仪的事迹为素材,强调其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强健的体魄支持其驰骋沙场数十年,平定安史之乱,年近70仍能上阵杀敌,为挽救国家危亡做出杰出贡献,由此引导考生树立健康意识,强身健体报效国家。

(三)将劳动精神和实践投入高考考查要求

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劳动把人的知识、能力、智慧、思想、道德、情操等融为一体,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具有综合的育人功能和独特的育人价值。从历史唯物主义看,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劳动的价值,它使人猿揖别,使人成之为人。新时期倡导劳动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高考历史试题对劳动精神的关注,着重体现在引导考生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文科综合Ⅰ卷第34题从蒸汽机的发明过程入手,突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创造发明大多来源于劳动实践的事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和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引导考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又如文科综合Ⅰ卷第47题以全国劳模、院士刘源张的生平事迹为素材,突出其将科学的质量理论广泛运用到生产劳动实践领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余岁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为建设质量强国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引导考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以“有本领”的面貌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再如Ⅲ卷第31题以建国初期《数他劳动强》的年画为试题情境要素,批判传统观念中轻视劳动、轻视工农、在劳动中讲究高低贵贱的错误观点,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

三、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进程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构建高考评价体系作为建立健全高校考试招生评价体系的理论支持和高考命题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体系框架。“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德智体美劳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①

(一)明确“一核”考查目的与高考核心功能

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具体到历史学科中,重在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拔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导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

1.立德树人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处处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文科综合Ⅱ卷第25题强调汉代思想的兼容并包对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引导考生树立文化自信;文科综合Ⅲ卷第25题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区域差异,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考生增强对历史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2.服务选才

在服务选才方面,历史试题中开放型试题的评分从分层、分项两个维度评价考生的作答,并给出不同角度的作答示例,提高了评分者信度,使高水平考生脱颖而出。文科综合Ⅲ卷第35题要求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经济衰退的原因,考生须结合所学知识与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严密推理,方可得出正确结论,有利于选拔具有较高历史学科素养的考生。

3.引导教学

在引导教学方面,文科综合Ⅱ卷第34题通过比较分析法国、英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点,结合启蒙思想的相关知识,强调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合理推理,反对死记硬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义。文科综合Ⅲ卷第29题以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的批判封建伦理的言论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意在引导中学教师重视史料教学,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探索“四层”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要义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需要,遵循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该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②在这个框架下,历史学科将“四层”考查内容学科化,总结概括出面向高考考查要求的本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

1.必备知识

反映在2019年高考试题中,就必备知识层面而言,如文科综合Ⅱ卷第27题考查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文科综合Ⅱ卷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价值的思想特点,强调了对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2.關键能力

对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8题要求考生充分获取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对材料中提到的3人的教育背景、兴办实业的经历等有效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对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5题将日本中下级武士的命运置于明治维新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要求考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分析明治维新的相关问题。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要求考生独立提出历史见解,对已有历史认识进行审辨式思考,并进行逻辑清晰的表述。

3.学科素养

对唯物史观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Ⅲ卷第27题通过对清代江南市镇化进程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如文科综合Ⅲ卷第28题通过近代早期私人借名办厂的史实,要求考生运用阶级分析法理解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产生的特点。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7题通过明代棉花产地与棉布生产地、营销地的往来贸易描述,要求考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进而考查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史料实证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Ⅱ卷第28题强调新闻报道作为史料的价值,要求考生辨别史料真伪,考查其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历史解释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5题通过汉武帝时期朝廷制作“皮币”的历史现象,解释武帝时期为解决财政问题和王国势力等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对历史理解的考查,如文科综合Ⅱ卷第35题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史料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苏联时期斯大林模式在产业结构方面的严重弊端。又如文科综合Ⅲ卷第26题要求考生理解史料中宋代募兵制背后的制度和财政问题。

4.核心价值

高考历史学科核心价值的考查,实际上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也与前文重点阐述的“六个下功夫”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相得益彰。如文科综合Ⅲ卷第40题通过对汉代和罗马帝国国家治理方式的比较,强调汉代在确立中国基本疆域、强化民族认同、追求统一价值观、创立治国理政基本模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确定“四翼”考查要求与考试评价维度

根据国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了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①基于这一设计,历史学科将“四翼”考查要求学科化的同时,认识到“四翼”不仅是考查要求,也是试题质量指征,从两个维度对考生和考试进行了评价。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也从这4个维度评价考生的素质达成度。

1.基础性

基础性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关注其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如文科综合Ⅰ卷第45题结合商鞅变法的历史知识,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迁移,考查考生运用比较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又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6题结合抗日战争和二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中国战区建立的原因和意义,强调了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素养的考查。

2.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学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融会贯通,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网络。文科综合Ⅱ卷第31题结合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史;文科综合Ⅱ卷第33题结合地理学知识,综合地图信息理解近代早期文化传播状况,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性

应用性是指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历史学科的应用价值。文科综合Ⅰ卷第46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为素材,引导考生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文科综合Ⅲ卷第30题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分析、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在应对学习探索情境时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必備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得出新认识。如文科综合Ⅲ卷第41题创新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围绕《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改编情况,独立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恰当方法进行论证,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强调见解的独到性。

四、结语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即旨在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命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倡导五育并举鲜明导向,继续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同时,进一步优化试题难度,提高区分度,考核目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要素,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助力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

【作者简介】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学科秘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考试测量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素养测评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变革
精选情境育人为先,内容改革能力为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语文健康情感教育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学校备考策略探究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