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20-12-06何新宇徐钊惠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梧州非遗

何新宇 徐钊惠

【摘要】本文以梧州市中小学校为例,对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对“非遗”认知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将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对策,即寻找共鸣点,优化“非遗”融入美术教学的途径;选准切入点,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寻找契合点,编制“非遗”文化校本教材。

【关键词】梧州 “非遗” 中小学美术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17-03

梧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名城,具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梧州市中小学校融入富有本土特色的“非遗”美术学习,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梧州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了解本土的美术与文化,培养学生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然而,目前梧州本土“非遗”仍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危机。该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将“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但存在对“非遗”认知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笔者以梧州市中小学教师对本土“非遗”的了解及关注现状展开调研,并针对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笔者随机抽取梧州市65名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表1可以看出,梧州市中小学教师对本土“非遗”的认知度普遍不高,平时“常常会”或者“会”关注“非遗”的教师比例在15%以上,有50.7%的教师只是“偶尔会”关注,选择“很少会”和“不会”的教师比例分别是12.3%和1%。据表2可知,教师对“非遗”的了解大致表现为:“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总共占83%,而“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只占了13.8%,剩下1.5%是“不了解”。表3说明,普遍中小学开设跟“非遗”相关的学习内容不超过一半,其中开设“非遗”相关的学习内容占40%,“没有开设”的占60%。可见,梧州市中小学教师对“非遗”的认知相对薄弱,学校也没有更多关于“非遗”内容的授课平台。

由表4可知,教师普遍认为,梧州市中小学校将“非遗”融入美术教学,应增设新的授课方式,其中教师重视“动手实践”和“文化鉴赏”,分别占80%和78.4%,“田野考察”和“技能技巧”在50%以上,其次是“拓展创新”占41.5%、“跨学科整合”占35.3%。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表5中,占50%以上的有“授课技能技巧”“组织讨论”“体验创作”,占50%以下的有“按照课本内容讲解”“个别指导”“邀请相关传承人”“实地考察”“在文化遗产基地真实情景教学”。表6表明了教师更希望学生在美术馆、博物馆、主题公园、文化遗产地获得关于“非遗”的知识。要将“非遗”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普遍认为应该更新授课方式、方法,尤其注重考察与实践相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

由表7可知,教师普遍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将本土“非遗”融入美术教学;由表8可知,教师认为将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对提升学生“手工佳艺、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鉴赏能力”的人数比均超过50%,而提升“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别占28.4%和32.3%。可见,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把本土“非遗”融入美术教学是有必要的,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梧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普遍认同将本土“非遗”融入美术教学,但存在认知不足、平台不佳、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鉴于此,学校和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解决对策,让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本土“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非遗”融入美术教学的途径

学校是传承本土“非遗”的桥梁,更是实现“非遗”融入美术教学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关于本土“非遗”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把本土“非遗”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社团活动、美术书法展览厅等校园资源,激发师生对本土“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与之相关的主题美术课,注重跨学科合作(美术、音乐、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多主体参与(教师、学生、家长、民间艺人等)、多方面协助(学校、家庭、社区等)开展活动,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度体验与感受“非遗”,从而适应现代多元教学新模式。教師在课堂导入、美术学习问题设计、范例设计等环节同样需要创新思维,融入本土“非遗”传统元素和人文内涵,师生通过情境教学,共同鉴赏传统艺术,使本土“非遗”融入美术教学及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生从“非遗”美术课程学习中获得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进行多元艺术思考和表现,从中了解本土文化特色,感受梧州地区的风俗民情、体会地域审美趣味,提升了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二)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本土“非遗”美术教学资源丰富,给教师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在运用“非遗”美术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通过“看、听、读、写”四个渠道,采取网络资料、视频、文化遗产地考察、采访“非遗”传承人、到博物馆参观等方式了解“非遗”,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看”,即通过实地调研,增加教师对“非遗”美术及其制作技艺的直观感知;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考察藤县禤洲狮舞、六堡茶制作技艺、岑溪竹芒编制技艺、蒙山瑶族婚嫁习俗等富有梧州特色的“非遗”,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听”,即参加专家访谈、主题讲座,增强教师对梧州“非遗”美术专业本体和人文内蕴的双重认知,如教师开展“非遗”传承人访谈活动、邀请市级“非遗”专家做专题讲座等,以此促进教师从直觉感知上升到理性思维认知,认识本土美术“非遗”的制作技艺及人文内涵。“读”,即美术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文献资料等加深对本土“非遗”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写”,即美术教师结合相关项目研究不断梳理知识系统,通过撰写“非遗”主题文章,全面了解本土“非遗”文化背景及审美艺术形态。

教师在对“非遗”美术教学资源的考察、学习过程中,从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等方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另外,“非遗”融入美术课程,从了解、调研、讨论、修正,到制订课程方案,最后转化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和自信。

(三)编制“非遗”校本教材

目前,梧州市中小学使用的美术教材没有涉及本土“非遗”美术元素,相关部门应寻找到美术教学与本土“非遗”之间的契合点,开设独具本土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本着科学、严谨、精细、拓展的设计原则,兼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将学科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相融合,构建本土特色校本教材体系,将本土特色鲜明的、容易让中小学生接受和学习的“非遗”知识融入美术教材中。梧州“非遗”美术资源丰富,大多以地方人文及艺术为题材,学校可以开设桂东传统民居、庙宇建筑艺术课程,其富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梧州骑楼城、李济深故居、梧州龙母庙建筑群、四恩寺等;开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欣赏课程,有梧州粤剧的脸谱、服饰设计制作课程,苍梧六堡茶文化设计制作课程,长洲岛下俚文化艺术设计课程,藤县禤狮制作技艺与制作、乞巧手工制作課程,岑溪竹芒编制手工技艺课程,蒙山瑶族服饰课程,等等。中小学美术教师应选择富有本土特色的“非遗”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激发学生对本土“非遗”学习的兴趣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接触与体验“非遗”美术资源,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综合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建构“非遗”美术课程与实施多样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情感、体能、审美、智力的整体均衡发展。将“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任重道远,中小学校只有上下齐心,整合资源创设校本教材、优化师资队伍、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中小学生成为传承和保护本土“非遗”的新生力量,让本土“非遗”更好、更深、更广地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邹启山.人类“非遗”代表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9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张莹莹.“非遗”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4]宋俊华.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梁萍.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问题探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8)

注: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非遗融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梧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17B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新宇(1971— ),女,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徐钊惠(1995—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书法史论与教育。

猜你喜欢

中小学美术梧州非遗
中共梧州城工委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开展美术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