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化小课题研究的四个基点
2020-12-06林琳张旺
林琳 张旺
摘要 小课题研究以其范围狭小、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周期较短、容易操作、实效显著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得到业界的关注与认可。小课题研究遵循“起于疑、明于研、化于用”的原则和规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学为内容、以教师为主体、以实用为宗旨,充分体现校本化教研的特质,促进教学的策略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小课题 教学 教研 校本化 专业成长
小课题又称为“草根式小课题”,它蕴含着“土生土长”“自下而上”的意义。教师作为研究者,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些范围狭小、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容易操作并且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的问题,进行整理、探究、实践、总结、分享等一系列过程即“小课题研究”。
与专门的科研机构组织的“大课题”相比,小课题研究更注重从学校生活中的细小问题入手,更加贴近校本实际。如从“德育”角度出发,大课题可以研究“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小课题则可以研究“消除班级说脏话现象的有效办法”;从“高效课堂”角度出发,大课题可以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创新”,小课题则可以研究“数学复习课的结课技巧”。可见,小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有着更加具体而紧密的联系,同时,研究的方法也更为自由(如实践、阅读、交流等),成果形式较为多样(如报告、论文、教学设计、展示课等),人员组成相对简单(可独立完成,也可以组建人数较少的小组),容易在短期内达成目标并收获效果。
作为校级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有效开展校本化的小课题研究,可把握以下四个基点。
一、以学校为研究基地的校本依托
学校是小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因而要在学校内部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领导者首先要引导教师走出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误区,从根本上明确:小课题研究是在工作中探究、在实践中反思,从教育教学中引发新的观察和思考,通过潜心钻研、探索和试验,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提升自己。小课题研究不是无端地增加工作量,也不是为了尽快做出成果,更不是为了将成果用于宣传,而是应该成为学校办学进程中一种常态活动和制度规范[1]。
学校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顺利而有序地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可成立由校长、教务人员及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针对立项、管理、验收、评价、推广等步骤进行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各环节的有效落实。在具体操作中,应设计出“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和“评价报告”等存档资料的模板。模板的设计和使用,一方面能够使研究过程更加规范,使后续的查阅和交流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其内容本身就是对研究思路的一种引导——教师在按要求填写的过程中便潜移默化地梳理了思路和计划。需要注意的是,小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和各类材料切忌繁复,要充分发挥引导和记录的功能,而不是成为教师和教务人员的额外负担。同时,学校还应基于发展现状,将小课题研究的考核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以制度激励教师有热情、有动力地投入到校本教研之中。
二、以教学为研究内容的校本探索
教学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小课题研究就是要结合实际,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断优化的过程。小课题研究的本质是一种教育科研活动,因而要以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梳理,选好研究的题目和切入点,拟订目标和规划并有序地推进[2]。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构建课题,是小课题研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甚至有些教师会觉得,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为复杂。研究题目的确定,往往要经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观察和寻找:教师日常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同行的交流内容;教师在学习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同时要注意,研究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即学校教学或日常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长效发展;还要具体明确,不能看起来“高、大、上”,实则无从下手;更要切实可行,即在师生能力和学校能力范围内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2]。
拟研究的问题初步确定后,其题目的表述是否规范而到位,决定着小课题能否科学地推进。因而在题目的表述上,构思要清晰、对象要明确、范围要适当、表达要规范。题目确立后,可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素材、运用的方法以及预期成果等加以梳理,拟定出研究的計划和步骤。制定计划不仅在于明确每一步的目标,更在于明确如何达成目标。好的研究计划应该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和有时限的。首先要考虑计划的内容和步骤是否具体,避免过于宽泛而无法聚焦研究任务;计划可衡量意味着其成果可以在质与量上被检测和评价;计划可达成表现为目标适度,在理性审视自身研究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制定目标,目标过低则对自我提升和实践指导的意义不大,而过高则会因为困难太大而易于放弃;计划有时限即为研究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截至线且不随意更改,如果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可设计成若干阶段依次完成。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后,可在开题环节进行交流,以取得同事和同行的建议、意见和支持。
基于学校教学的校本研究,也必然涉及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因素,因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完全可以涉及到课内外的其他方面,如“‘英语角活动方式创新研究”“走廊主题文化设计研究”“以礼仪执勤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研究”等。同时,应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一些课题,如“古诗词分类研究”“交往中正确表达想法的方式研究”“校园应急常识研究”等。这样的主题和内容,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关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彼此的探讨和交流中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发展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大家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牵引
教师作为小课题研究的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整理问题时,归纳出诸如“班级学习气氛淡薄”“学生对待作业不认真”“家长难以沟通”等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常常倾向于去观察和描述一个个现象,心存困惑甚至抱怨,却往往忽略了以主动探究者的身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如针对上述现象,教师思考和研究角度可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更愿意完成什么样的作业”“怎样与家长愉快而有效地沟通”。由此看来,小课题研究首先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教师应当把自己真正地放在问题之中。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自我反思、自觉感悟的意识和行为,才可能有所进展并深入落实[3]。
作为研究者,教师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应努力探索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不断改进。有些研究,侧重于对实际问题做出探索性的尝试,如针对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的现象,可开展“利用语文晨读提高古诗词赏析能力的研究”;针对学生不够自信、不会交往的现象,可开展“‘发现自我、悦纳自我主题活动研究”。这类研究,要注意对每一个步骤及其效果做出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如果通过探究和试验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则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新的突破点。如针对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开展使用错题本的尝试,但在实践中,学生的错题本仅仅用来抄写错题而并未起到提升正确率的预期效果,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通过理论学习和经验借鉴,进一步开展“科学使用错题本的策略研究”,教会学生如何以有效的方法整理错题、分析原因并拓展巩固,以达到自主学习和提高成绩的效果。
另外,小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教师在重视实践探索的同时也不应轻视文献的阅读和理论的学习。当一个研究思路和对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应认真反思,尝试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这也正是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体现。
四、以实用为研究宗旨的校本创新
成果的实用性始终是小课题研究的宗旨,也是校本创新的重要形式。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教学日志、案例和反思,精品课例、学生作品及听课和评课稿,音像作品及自制教具等,而且要具有校本特色。除显而易见的量化成果外,一些质性变化亦是最好的实证。如“提高自习课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教师通过对班级学生自习课学习效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应对策略并进行尝试和改进,最终使学生切实提高了学习效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习成绩。在这项研究中,学生成绩的提高未必是此项研究的直接结果,但班级学习气氛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改变,是可以被直观感知和证实的最好成果。
成果分享是小课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使研究者不仅充分感受到研究的价值所在,而且能够获得持续的研究乐趣和动力。对于个人来说,较为简单的方式可以是邀请他人来判断和评价自己的探究所带来的改变,如针对“教师课堂提问技巧”进行研究和改进后,请学生和同事来对自己的提问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也可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策略、经验感悟等加以整理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不仅能激发教师对研究成果的系统认知,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因而,针对教师研究成果的评价,不要仅限于形式上的展示,而是应该让研究者真正地有所反思、有所收获,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素材,更为同行提供经验与借鉴。
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有了新的认识,就不再是一味地抱怨,而是学着对实际问题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边实施、边改进、边总结。这一系列过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将逐渐形成研究的兴趣、方向、策略和经验[4]。如针对班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以“逆序背诵法”指导学生背单词,请不爱背单词的学生帮助批改单词测试卷,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班级学优生成绩不够突出的问题,设置“专家小讲堂”,调动各科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同学讲解难度较大的题目并拓展课外知识,一方面挖掘出学优生的自身潜能,另一方面以“明星效应”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毕业班利用间操时间进行分层训练,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基础的体能训练以顺利达到考试标准,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既进行了身体锻炼又促进了特长发展;针对青春期学生某些不得体行为和心理困惑,由班级开展关于日常礼仪的主题班会以规范学生的言行,由学校开设美学方面的校本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健康审美意识的发展……总之,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完成一些形式上的任务,而是一种真正的学习、实践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探究开启深度思考,从而产生观点和策略,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进而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教育现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体现学校发展特色。
小课题研究源于实践,重在科学,难在坚持,贵在实用。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和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呼唤研究者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自己、同伴、事业以及未来保持开放的心态,探究教育本质,分享成长智慧,指导工作实践。
对广大教师来说,小课题研究即“起于疑、明于研、化于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迷茫走向反思、从反思走向专业、从专业走向收获,逐渐形成对工作的包容度和掌控力[5]。而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对教师的研究给予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的引导和真切的鼓励,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拥有眼前一亮、心頭一喜的灵感和自由表达、理性提升的喜悦,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促进教学的策略化和教研的校本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国祥.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26).
[2] 赵兴民,姜志坚.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J].教育科学论坛,2009(09).
[3] 郭清娟.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师小课题研究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16).
[4]任建青.浅谈小课题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3).
[5] 费岭峰.起于疑,明于研,化于用——谈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研究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5(25).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