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诗中的文化味
2020-12-06陈丹
陈丹
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和文化浸润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教师要关注文字和语言背后的精神和文化,吸引儿童走进诗歌的圣殿。
一、解析汉字密码
小学古诗教学除了诵读以外,识字也是需要着力落实的任务。教师可以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回到文字的源头,激活儿童的经验,通过解析汉字密码接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脉,让识字与学诗都充满乐趣。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全诗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危楼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以绝妙的想象让危楼之高不言自明。“危”是要求学会的生字,也是“诗眼”所在,教学中可在“危”字上做些文章。初读古诗环节,在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时就通过组词感受其危险之意,再出示“危”的金文“”,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意为人站在山崖上,進一步感受“危”表示很高,高得让人害怕,为后面的理解埋下伏笔。这样在品读古诗环节,学生很容易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山寺之高,高到了让人害怕的程度,再引导学生思考可否将“危楼”换成“高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了解历史典故
古诗中的历史典故非常多见。了解这些历史典故,既是理解古诗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又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必要途径。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引入波澜起伏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典故,不仅能补白学生知识背景的欠缺,还能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浸润中国传统文化。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一诗用三典,其中项羽的典故是理解诗人情感的第一个关键。项羽宁可自刎乌江江畔,也不过江东,是诗人心中的英雄,让一路逃难至乌江江畔的诗人产生了创作的激情。理解诗人情感的第二个关键在于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和自己丈夫的临阵脱逃。这段历史学生所知有限,教师需要补充: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宋高宗先从开封逃到商丘称帝,然后继续逃到杭州,并在杭州湾准备了许多小船以便随时逃跑,金兵南下,他果然又从杭州先后逃到绍兴、宁波、舟山、温州,诗人带着她和丈夫收藏的金石古玩十五车在追随皇帝的逃难中大多遗失;诗人的丈夫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的时候,有人想发动叛乱,此事被他的下属察觉,并向他做了汇报,但赵明诚因为接到了即将去湖州任知州的调令,对这样的紧急事件居然推脱敷衍,说要留给继任,下属只好自行布阵以防不测,没想到的是,下属平定叛乱后再次去向赵明诚报告,发现他竟然从城墙上吊下绳子逃跑了。正是对朝廷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丈夫临阵脱逃的羞愧,让诗人在乌江江畔激情表达了对心中英雄的深切思念。
三、涵泳意象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古诗中文化的集中反映,也往往是学生体会的难点,成为许多教师不敢触碰的深潭。涵泳意象、意境当中包蕴的文化是破冰的不二法门。
如看到明月就会思念家乡,写到泛舟就是向往自由,提起柳树便离不开惜别,这就是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心理。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意象进行梳理。如“梅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高洁,王安石咏梅,咏的是梅的淡然高洁;陆游咏梅,咏的是梅的与世无争;黄蘖咏梅,咏的是梅的坚贞不屈;王冕咏梅,咏的是梅的清气风骨。梅花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学习咏梅诗就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这个意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之所以能够开启枫桥、寒山寺,甚至姑苏城的历史,直到现在还被写进许多歌曲当中,成为表达羁旅乡愁的经典诗作,是因为张继第一个用钟声来表达思乡之情,因此教学中“钟声”这个意象要作为重点。平时有了意象欣赏的基础,在此诗的教学中再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月亮”“乌鸦”“霜”“枫树”“渔火”等诸多意象共同构成的乡愁之境,对于缺乏漂泊在外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就不会流于空泛的说教,而是让他们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真切的体验。
四、勾连古今节俗
节日的习俗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在生活中的直接体现,古诗当中关于节日的作品不在少数。小学古诗教学应该重视这些节俗文化,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体验与古诗当中的描绘勾连起来,在生活中学诗。
如王安石的《元日》写到了春节“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等习俗。教学中可从“元日”开始,让学生通过文字迁移知晓一年的第一天是“元日”,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元月”,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元宵”;然后将这三个习俗的传说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中感受中国文化。在这三个古代习俗中,由于“换桃符”彰显了文化习俗的价值性(突出辞旧迎新),体现了文化习俗的丰富性(拓展出贴春联),反映了文化习俗的传承性(至今绵延不绝),折射了文化习俗的普适性(辐射大江南北),最具文化特性,所以教学中可将其作为重点进行探讨,从春联的配对选择到春联的适用对象,让文化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关联;最后从古代的习俗过渡到现代的习俗,并落脚到最重要的“团圆”上,将习俗上升到价值、信仰的制高点。
小学古诗教学引导儿童品出古诗中的文化之味,激活他们读诗的兴趣。这种兴趣并非满足于直接快感而生起的欢喜,而是由中国古诗的内在美与儿童精神的内在美交感相契而获得的一种心灵快感和满足。唯其如此,儿童才能感受古诗的美妙,欣赏古诗的技巧,养成细腻敏锐的语感、纯正高雅的品位,练就生花妙笔和文雅谈吐。
(作者单位: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