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送教 川桂情深

2020-12-06欧金昌钟婵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玉林市凉山支教

欧金昌 钟婵

“能否让林波秀老师再来支教一个学期?”2020年元旦过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第二完全小学(以下简称德昌二小)领导向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校长陈菁提出申请。

2019年,林波秀在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三小学任教时(目前已调入玉东新区第四小学),是陈菁名校长工作室成员。2019年秋季,她赴凉山支教不到一个学期,所支教的学校就舍不得她走。

其实,凉山当地师生“舍不得”的支教教师,又何止林波秀一个。两年来,玉林市积极响应教育部实施的“凉山教育帮扶行动”,先后派出三批教师共16人次赴凉山支教,与当地学校结下了深厚情谊。该市派出的支教队员,都是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蔡东云名校长工作室、陈菁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

2020年1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专门向玉林当地教育部门致谢函,表扬了顾梅、廖月友、宾毅、林波秀、吕玲玲、张丽梅等教师在支教期间做出的贡献。

山高路远,千里奔赴大凉山

川桂两地,山高路远,相隔千里。但再长的路,也隔不断支教队员们送教的热情。

2019年8月30日,林波秀与刚满三岁的女儿及其他家人依依惜别,踏上了奔赴四川凉山的旅程。她拉着近20千克重的行李箱,肩上还背着一个很大的背包。

“衣服要带够,那边冬天比我们这边冷。”与林波秀一同前往的几名教师都这么认为。他们扛着重重的行李,辗转了4种交通工具,次日才到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

在西昌市,林波秀一行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首批凉山支教教师研修班暨凉山教育帮扶行动动员培训会”,初步了解了凉山当地的教育现状及此次支教的目标、要求。

支教队员们了解到,凉山当地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地中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超过3 000个,校舍不足、寄宿学校学生床位紧缺等问题突出,教师缺口1.5万人。

“凉山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就是教育扶贫,凉山人民急切希望得到教育支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林波秀说。她与队员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为这里的教育献上一份力。

随后,林波秀、吕玲玲、张丽梅被安排到德昌二小工作,开始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

玉林选派前往凉山的第一批支教队员,除了林波秀等3人,还有顾梅、廖月友、宾毅3人(安排到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支教),他们均为玉林首批赴凉山支教的队员。

说起来,林波秀等3名小学教师还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0岁,而顾梅等3名中学教师都已年过五十,是名副其实的“老将”。

“老将”出征,获得称赞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不解:“年轻人有闯劲,要锻炼,你们是老教师了,该得的荣誉都得了,还这么拼命干吗?”

“说句真心话,做决定前,真没考虑那么多。” 顾梅说。目前担任玉林市北流中学副校长的她对支教工作充满热情:“我只觉得这是我想做且是我有能力做的事,而且我的家人也支持我,所以我没有那么多顾虑,更没想过会得到什么回报。”

“尽心尽力去做了,经历了,人生阅历就更丰富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顾梅说。秉承这份真心与热情,带着这种心态与境界,支教队员们踏上了新征程。

不畏困难,倾情付出支教忙

支教,带班上课是常规工作。来自玉林的支教队员们,根据各自所教的学科,挑起了所在班级的授课任务,就像在原来的学校一样,他们把凉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但是,支教队员们千里奔赴大凉山,如果仅是带班上课,而且仅教一个学期就走,对于当地来说帮助不是很大。

“要让输血变为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本次支教活动组织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支教队员们的一致看法。

于是,在支教期间,支教队员们都很忙。

“给当地学校做希沃白板使用技术培训,协助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工作,加入学校德育团队,指导小小广播员朗读录制……”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三小学教师、支教队员吕玲玲在日记中记述了自己所做的一系列支教工作。

“我主动与德昌二小的老师们沟通交流,在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虚心向他们学习。”吕玲玲说。

上示范课、做讲座、师徒结对、参加教研活动、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献策……玉林的支教队员们忙得不亦乐乎。

作为第二批支教队员,玉林市博白县中学副校长秦伟带领刘敬福、郑海英、吴川平3名教师,于2020年春季学期(自5月起)来到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普格民中),接过了第一批支教队员的担子。

入校后,秦伟带领队员们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马上了解学校现状,力求尽快融入学校生活。“我们迈开腿,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只为尽快熟悉学校及其运作。”秦伟说。

“你们到了那,不是代课的,主要是带团队!”秦伟始终记得本次支教培训项目负责人、河南师范大学彭小洪老师所说的这句话。在普格民中,秦伟与另外3名支教队员一道,开展了多次实地调研,找出该校提升教学质量所遭遇的瓶颈,并结合自身经验和当地实际进行研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支教期间,秦伟等4人向普格民中提交了《年级管理分工建议》《年级工作计划模板》《抓住“四学”,打造高效课堂》等近10份方案和建议,受到该校领导班子的重视。

“他们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学校的课程开展、教学工作整体规划、年级管理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促进我校的改革,使我校的管理越来越规范、高效。”普格民中在给支教队员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薪火相传,川桂之情剪不断

2020年秋季学期,玉林派往凉山的第三批支教队员接过了第二批支教队员的“接力棒”。他們分别是来自玉林市博白县中学的莫强、阳华弟、吴川平、王彩霞,以及来自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的黄婷、关珍妮。

“其实我是一个恋家的人,来凉山支教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事。接到支教的通知,在短暂的犹豫后,我最终还是选择把我对教育的爱带到这里。”黄婷说。尽管教的是数学,但她正在为提高德昌二小二年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努力,用她的话说是“与孩子们共享教育的甘甜”。

“我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和支教的伙伴们一起,和孩子们一起,像家人一样相处,快乐而充实。”关珍妮说,“我想一天一天贴近这所学校学生们的心,他们开心,我便欢欣。”

第一批、第二批支教队员虽然已经如期撤回,但玉林对凉山的支教工作以多种形式延续着,双方的情谊可谓剪不断、割不裂。

2019年12月,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蔡东云名校长工作室派出朱囿伊、姚传宇等几名非支教队员前往凉山,给普格民中送教、送培,还捐赠了价值10 980元的体育和音乐器材。

同月,在普格民中的多媒体教室和阶梯教室,玉林市博白县中学的5名教师分别与普格民中的5名教师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个学科进行了“同课异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即便我们离开了普格,但一支有着开阔教育视野、灵活办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管理手段的队伍正在成长起来,他们才是普格教育未来发展的生力军。”秦伟说。

作为第一批支教队员的顾梅,尽管已经结束了支教工作,但始终放不下对凉山学校的牵挂。2020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她联系了广东的一家公司,为普格民中捐赠了价值8 000元的抗疫物资。她说:“支教,让我多了一份牵挂。这段经历让我得到了历练,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责编 龙 飞)

猜你喜欢

玉林市凉山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墨韵书香
绘颜绘色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泉塘小学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