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语文课程
2020-12-06汪海霞
汪海霞
语文教材是根基,主题丛书是拓展;语文教材重聚焦,主题丛书更开放。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笔者以教材中的《少年闰土》和丛书中的《故乡(节选)》为学习内容,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效果很好。
目標定位,更加聚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理解人物形象。
在备课中,笔者将《少年闰土》和主题丛书《故乡(节选)》整合起来,用一个课时教学,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3.通过感受鲁迅作品中的小人物,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高尚品质和人文情怀。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教学内容容量大、综合性强,符合小学高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思维训练,更加开放。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材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因为时代原因,大部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这个句子。于是,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合作交流“黑洞洞”“碰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特殊含义。有了这些前置性学习,课堂上再学习“笑谈碰壁”这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不仅能从字面上理解句子含义,还能将句子与相关的背景资料、人物特点结合起来,深刻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在感受语言文字深层含义的基础上,笔者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阅读习得的技巧迁移到写作中。
文本连通,更加多维。单元整合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利用相关资源阅读、交流、探究,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提升。
笔者在充分研读教材中的选文、语文知识安排和语文活动设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配套丛书文本内容的价值,并结合学情和本单元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了能够“连接儿童当前生活世界和历史时代需求的纽带”的语文学习活动。活动分为“鲁迅其人其事”“写作历史背景”“鲁迅的写作特点”“我与鲁迅对话”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笔者适时拓展阅读《故乡》《一件小事》《孔乙己》等文章,对学生而言,这就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内容阅读了,而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是以建构式的作业与探究性经验为基础的项目学习,是以教材的主题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了。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