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学知识 勇担学科责任
2020-12-06詹玉明
詹玉明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境外疫情却持续扩散。本次疫情的主角——新型冠状病毒,正属于生物学的范畴。明确病毒的基本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助于在这场疫情防控战斗中取胜。同时,认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能更好地凸显生物课程所承担的学科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读懂冠状病毒病的命名
基于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设计话题“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希望缘何变得渺茫?”导入新课,引出“新型冠状病毒”。接着,教师简单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命名——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将正式被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COVID-19,教师利用搜集到的网络资料,向学生介绍了目前已知的7种冠状病毒,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源头、中间宿主进行分析推理,推测出病毒来自自然界,而不是“武汉病毒”,更不是“中国病毒”。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认识到“命名”是为了纠正污名化的错误称呼,从而正确理解新冠肺炎的命名,读懂命名背后的含义,为后续学习奠定思想基调。
二、明晰病毒结构和致病机理
对于COVID-19,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人感染后会怎样?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机理如何?怎么治疗?它是怎样在人群中传播的,有没有办法预防?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八年级已经学过的有关病毒和传染病的知识,交流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结构特征、繁殖方式、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在师生共同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核酸结构,明确了该病毒易变异的特性后,学生提出“要消除麻痹懈怠思想,树立常态化防控理念”的观点,同时树立起爱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观念。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有多种说法。课堂上,教师选取其中较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的观点向学生进行讲解,如美国华裔医学科学博士吴军的“自由基理論”。该理论认为:自由基使蛋白质变性、DNA受损,它就像免疫细胞发射出来的炮弹,可以清除入侵身体里的细菌、病毒,这种炮弹不分敌我,既能杀死敌人,也可能伤害自己。“自由基理论”解释了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使学生恍然大悟。
虽然目前对新冠病毒还没有特效药,但针对自由基的产生原理可以采取相应的保健预防和治疗措施。教师引导学生从饮食、生活方面思考减少自由基产生的途径。例如:借助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及板蓝根、金银花、小柴胡等中成药帮助清除部分自由基,从而起到预防和保护的作用。那么,这些方法对于已经造成的损伤是否有作用呢?教师围绕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明确:要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修复损伤的细胞,还有待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到目前为止,对于COVID-19还有很多尚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例如:为何COVID-19的传染性比SARS和其他几种冠状病毒病更强,为何有些人感染但不发病等。教师引导学生立足现在,扎根基础,不断创新,立志为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学习。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好生物课程的愿望和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学生勇担学科责任的意识。
三、结合病毒防控落实立德树人
生物课程不仅要承担学科责任,传播科学知识。在这个特殊时期,对学生进行一场爱国精神的洗礼,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也尤为重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国内外疫情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疾病在人群中大范围存在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印证该疾病属于传染病的结论。学生结合课本中关于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相关知识,讨论疾病防控的相应措施。例如:国家对于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采取应收尽收、居家隔离等措施;对于居住环境要求通风、采取一定的消杀手段(物理消杀、化学消杀);对于没有感染的人群即易感人群,要求他们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多进行室内锻炼等。以上讨论使学生明确了防控措施都是基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采取的必要措施,由此实现了教学与生活的无缝连接,达成利用生物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辟谣,对诸如“喝酒预防新冠”“打流感疫苗预防新冠”等谣言进行有力批驳。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党和政府迅速、果敢地采取了一系列科学防控手段,实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大逆转,让世界为之震撼。今后,生物科学将会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多的诊疗方法与手段,提供更多高效的生物制药,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位中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学好这门科学,将来为祖国和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