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剑梅:孜孜不倦的“探·求”者

2020-12-06吴锋孙爱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色盲生物学科生物学

吴锋 孙爱蓉

“生物学是一门专门探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其学科属性也就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必须体现探讨、探究和探索。在我所倡导的‘探·求式生物教学理念中,‘探讨、探究和探索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手段,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方式,而‘求知、求真和求实则是生物教学的目标,甚至是学生生物学习的终极目的。我之所以在‘探和‘求之间加上间隔号,就是要明确告诉生物学同行——科学、恰当的学习方式,才能建构起生物学知识体系,真正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这是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孝感市大悟县第一高级中学生物教师毛剑梅在“孝感教育大讲堂——名家讲堂”上所作报告的片段,这个片段简洁地表达了她的“探·求式生物教学理念”。

知识就在那里,探讨所得才是真正所得

1989年,从孝感师专(今湖北工程学院)毕业的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生、年仅18岁的毛剑梅被分配到当时的大悟县革命博物馆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在那个年代,这份工作是让很多人向往的工作——工作稳定,收入较高,职业优越感也较强。但年轻的毛剑梅工作不久,就感受到这样的工作按部就班、不温不火,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那种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教书育人的种子再次在她的心中萌芽,无法割舍的那份教育情怀让她产生了回归教育、重上讲台的念想。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两年后,她顺利回归教育,被重新分配到大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师范生的生物教育学科教学。

重回教学一线,毛剑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几年耽误的时间补回来。白天,除了上课、备课和批改,她就到教室里旁听;晚上,她把家务留给家人,饭碗一丢,就开始研究教学。半年后,她的生物课堂教学已经相当纯熟,学生也越来越喜欢她的生物课了。但善于钻研的毛剑梅并不满足于仅做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在不断地钻研中,她逐渐认识到:自己要培养的是将来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因此,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构建起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明确学科知识的习得方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她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不断纠偏,逐渐形成了初步的“知识体系+学习方式”生物教学思想。这也为她后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摸索新教法、探索新理念、创新教学埋下了伏笔。

2002年,大悟县第一中学对外招聘生物学科骨干教师,作为优秀人才,毛剑梅被引进大悟县第一中学,从事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高中生物教学不同于中等职教的生物教学:前者不仅要构建知识體系,而且要带领学生向生物学科的纵深处研究,更要迁移运用课堂所学,以应对高考;后者虽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构建知识体系,但侧重点却是传授教学方法。

走上新的岗位,进入新的角色,毛剑梅更加努力,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生物学的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她渐渐地发现:囿于初中生物学习经验,很多高中生错误地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书本上有现成的结论,考前“抱佛脚”,把这些现成的结论背一背就可以了。

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毛剑梅陷入了沉思:生物教材上直接呈现的结论是间接经验,而不是学生习得的知识,即使把这些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说明学生就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但这种结论又不能由教师机械重复地直接“送”给学生。怎么办?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她从教材编排的特点上找到了解决办法,高中生物教材在每一课前都提供相应的生物现象,并给出相应的生物学结论,而且这些结论确实是高中阶段的教学无法通过实验或操作来得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生命现象来探知相关结论呢?于是,她确定了新的教学理念——借助现象,合作探讨,得出结论。

果然,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逐渐学会了从生命现象中发现生物学结论,学生也在合作探讨中加深了生物知识的印象,对生物学结论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

比如,她在执教《细胞核的功能》时,教材呈现了四种生命现象:对黑白美西螈进行细胞核移植,观察移植后的颜色;将蝾螈受精卵切分为有核和无核两部分,观察其分裂情况;将变形虫切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观察其摄取食物等生命活动;将伞藻嫁接和核移植,观察其嫁接和核移植后的形态。这些生命现象,在现有的高中课堂实验教学中都是无法完成的。于是,她就引导学生对四则材料进行分解处理,让学生根据每一则材料讨论据此现象可以得出的分论点,学生很兴奋,针对这些生命现象进行了探讨,经过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最终分别从四种生命现象中抽象出四个生物学结论:生物体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细胞的分裂、生长、发育、分化由细胞核控制;变形虫的摄食、应激性、生长、分裂等生命活动由细胞核控制;细胞形态、结构的形成由细胞核控制。在此基础上,毛剑梅又指导学生综合四种生命现象和四个生物学结论推导出一个总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这个结论也正是教材所给出的本节课的重点结论。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非常有效,但毛剑梅认为,学生探讨应该有章可循,这个“章”在哪里呢?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她“发明”了“紧扣关键词讨论”法。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学材料和实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但只要抓住了材料或实验的关键词,找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准确理解文字材料、做好实验、理解概念或厘定解题思路。这样,学生的讨论就有了方向,就有了“章法”。学生在理解“减数分裂”这一抽象概念时有一定困难,她就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四个关键词“减半”“染色体数目”“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有性生殖的生物”,让学生明确“减数分裂”的定义内涵:谁来减?——有性生殖的生物;减什么?——染色体数目;怎么减?——减半;什么时候减?——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这样学生就找到了理解概念的抓手,并轻松记住了概念。在后来的探讨中,学生逐渐习得了理解概念的基本思路:对象——时机——方式——结果。

实验是探究的基石,探究是真知的获得途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而且,高中生物知识的容量在增加,广度在拓展,深度在加深,前后知识的联系度也更紧密,要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识,从而了解生命原理,仅靠师生、生生探讨是不够的,仅靠记忆已经无法满足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联系生物教学实际和教育发展趋势,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中发现真理。如何让学生真正习得生物学的“真理”呢?毛剑梅在不断地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探究,求得真知、真理。

在讲授《酶的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细胞里的化学反应要有催化剂;在常温、常壓和pH近中性的环境中,要大量、快速地完成生物反应,必须有催化剂作介质。毛剑梅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做了4组对照实验:实验一,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会分解成水和氧气,反应缓慢、肉眼看不到;实验二,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到90度,反应加快、肉眼会看到气泡缓慢冒出;实验三,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无机催化剂氯化铁,在铁离子的催化作用下,反应速度加快,肉眼可观察到气泡冒出;实验四,过氧化氢中加入肝脏研磨液,反应速度更快,证明肝脏研磨液中的酶起了催化作用。这样,在探究实验中,学生明确了酶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酶的作用及其存在,在探究中求得真知,毛剑梅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动物胃中应该有催化剂,并要求学生课外实验:在一个系有长绳的微金属笼子里放入小肉块,将微金属笼子混入家鸭的食物中,待家鸭吞食笼子后,再将露在外面的细绳系在鸭脖子上。一天后,从家鸭的胃中抽出细绳,打开金属盒,再观察肉块情况。经过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笼子里的肉块消失了,化学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等抽象的生物知识就这样被学生自行探究出来了。

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证实,在证实中体现责任

“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个核心素养?毛剑梅认为,对生物知识的社会化运用就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学习生物知识,了解生命现象,探究生命原理,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应该学以致用,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在实践中完善原理,在实践中发展生物学。基于此,毛剑梅提出了“探索未来,求实证实”的教学思想,将其与前面所摸索出来的“探讨现象,求得生物知识”“探究实验,求得真正原理”合并成“以‘探为手段、方式,以‘求为目标、目的”教学思想。经过不断地纠偏、补充和完善,她的“探·求式生物教学理念”得以最终形成。

在讲授《遗传规律》后,毛剑梅认为,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遗传规律,但如果不能运用于实践,这样的学习至多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并不能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小A的一个远房亲戚家庭中,母亲是色盲,而父亲色觉正常,他们生的两个男孩都是色盲,夫妻二人很着急,就打算再生一个孩子。小A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提醒他们别再生男孩了,因为生个男孩,一定还是色盲,如果生个女儿,一定是个视力正常的宝宝。他的远房亲戚将信将疑,高中生的话可信吗?小A周末赶到亲戚家,告诉他们: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如果母亲是色盲,父亲色觉正常,生男孩则会患色盲,生女孩则不会;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色觉正常,生女孩则会患色盲,生男孩则不会。据此遗传规律可推导:如果母亲是色盲,父亲色觉正常,要避免孩子出现色盲,则应选择生女孩。后来,小A的亲戚果真生了一个视力正常的女宝宝。学生小B的父母在农村种植大棚蔬菜,一天,他和父母一同进城选购塑料薄膜,老板拿出了红色、蓝色、绿色、无色四种薄膜供他们挑选,母亲一眼看中了绿色薄膜,小B立即阻止,并告诉母亲和商店老板:农作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光、蓝紫光,绿光吸收最少。如果选用绿色薄膜,则会降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毛剑梅肯定了这两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做法,并在课堂上强调指出: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

鉴于毛剑梅在生物教学上的探索和取得的优异成果,2014年,她被授予“孝感市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她被授予“大悟名师”称号,2018年,她被评为“孝感教育名家”,2019年,她被评为首批“孝感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同年11月20日,在老河口市举办的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评选活动中,毛剑梅凭借“探·求式生物教学理念”一举夺得湖北教育第一届“教研名师”。

采访结束,记者心中一动:正是许许多多像毛剑梅一样的教师,在教科研之路上不断摸索,不断纠偏,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才能永葆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色盲生物学科生物学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你我皆色盲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Strange but True信不信由你
色盲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