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与沉思
——我的艺术观

2020-12-06陈禹丞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观念艺术家

□陈禹丞 鲁迅美术学院

本文将以笔者的艺术视角,分三个部分来解读与阐述艺术创作给笔者带来的感悟及笔者对艺术观的理解。第一部分大致为笔者从走上艺术工作道路至今的7年时间里,对艺术的理解与思考。第二部分是通过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形式来分享一些笔者的感悟。第三部分是通过笔者的艺术作品,来梳理笔者的艺术创作与艺术观成长的过程。

一、笔者的艺术观概述

笔者出生在一个飞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笔者所经历的、看到的,也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这或许推动了笔者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与观念不断随着时代演变而发展。尽管笔者身在学院,但不得不正视当代艺术的剧烈变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作与思考中,笔者的艺术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笔者不认为这是一种绝对成熟的征兆,恰恰相反,笔者始终觉得艺术家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观念改革中成长,这件事本身就是艺术。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艺术观,笔者现有的艺术观是否可以在此语境下扎根发芽,是否可以通过普遍规律寻找到一种属于笔者的符号,是笔者这几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当代大环境下,艺术形式繁杂无章,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严格意义上是“合适的”形式来体现自身思考,我们也许很难去绝对否定哪一件艺术品或者艺术家是“错的”抑或是“不好的”。这件事同样也是之前困惑笔者许久的。但通过这几年不断地去实践,去辩证,去思考,笔者具备了一种自我评判的能力。笔者认为,这种东西与其说是艺术观,不如说是能力更为恰当。因为它就好像笔者的世界观一样注入笔者的身体中。它是笔者的力量,这种力量绝不是瞬间形成的。同样地,它也可以被改变,但改变后的残留物也同样存在,并与改变后的观念相混淆,形成一股新的力量。这种循环对于艺术来说大概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吧。笔者喜欢这种观念的变化与形式的否定后萌生出的新芽。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断地进行着思考与蜕变。

二、从电影中引发的对艺术观的思考

与笔者喜好有关的是,影视作品在笔者不断变化的艺术观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笔者喜欢感受每一部电影、影像带给自己的冲击与质疑。而说到艺术观,就不得不提及《绝美之城》这部电影。它本身的手法就是“非常规的”“现代的”、由多个依托主人公联系起来的小故事组合而成。换言之,尽管电影中有诸多像塔利亚概念派和光怪陆离的艺术家聚会这种对于现代艺术极其厌恶的元素,我们也不能单单将这部电影所流露出来的艺术观点简单地归纳为传统的或者保守的。其中包含的艺术观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的。笔者认为,这类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在于其中所涵盖的艺术观中有许多因素与人们普遍的艺术观相似,却又能在这之上为人们带来新的灵感。这样的魅力是难以抵挡的。与《绝美之城》不同,电影中的另一种“塑造新世界”的手段不得不提。当代有许多艺术家在完成独立且深入的思考后会试图主动构建一个由自己创造出来的新世界,并注入符合其环境的玩法与观念,如青年艺术家陆扬构建的“脑髓天国”一样,电影《狗镇》的新世界则更基于生活且偏向于讨论人性,片中导演大胆地将一个靠山的小镇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抽象为一个舞台剧剧场般的拍摄地。甚至连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是用地上的白线来简单表示,这大概就是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艺术观。他的这种简化恰恰为他想诉说的人性提供了更直接的舞台,在当代艺术中这像一种形式,更像一种观念。

三、笔者的艺术创作

笔者的艺术创作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从平面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绘画到新媒体的转变,当然这些都是形式上发生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过快变化导致笔者的观念不断转变,随之而来的还有材料与语言的转变,这种过快的转变与多样性的实验对笔者的影响注定是多面的。

本科毕业后,“去人性化”思维在笔者的脑海中渐渐产生。经济学和社会学都建构过理性人,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符合模型预期的行为方式。当然,建模和现实是两码事。不过,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前进方式,是为这种理性化行为提供便利的。理性的行为方式,是否等同于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否对人类本能抱有敌意?如果是这样,人类是否在向“去人类化”“去生物性”的方向演进?再后来,笔者追求采用更加直接、简化的形式去表达。笔者尝试组织了多次行为艺术表演并用影像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每一次行为表演结束之后作为表演者的笔者都可以感受到“行动”的魅力,并对物质动作背后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笔者也对创作进行着新的尝试,还用新媒体工具创作了多个媒体交互作品与项目计划,并结合着空间、时间,与体验者自身,来寻找更多的话题,从一个点出发创造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观念艺术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健康观念治疗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