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韩当代都市摄影比较研究

2020-12-06胡钢锋郑州西亚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都市人民族性都市

□胡钢锋 郑州西亚斯学院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三国都市摄影的拍摄视角、表达方式、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摄影风格,旨在捕捉都市空间中的情绪和都市人的内心状态,体会其所折射的民族文化气质。

一、中日韩都市摄影拍摄视角比较

从都市摄影的拍摄视角来说,中国摄影人更关注人的命运与生存,日本摄影人更关注生活与人性,而韩国摄影人则更关注自身的存在感身份性与民族性。这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状况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都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摄影人在都市摄影的探索与实践中将拍摄视角聚焦于都市空间中生存着的形形色色的都市人。有长期见证和亲历都市变迁的都市原住民,有紧随发展浪潮涌入都市谋生的打工者,也有从小城市走进大都市以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有志之士。最典型的要数安哥,他拍摄的变迁中的珠江三角洲都市生活,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改革开放进程的精致而翔实的影像档案资料;雍和聚焦于上海形形色色的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普通事反映国家的发展变迁;张新民则关注光鲜艳丽都市中的最底层农民工的苦乐与悲喜,并进行跟踪拍摄;陆元敏追忆着上海人的生存环境和私密空间,以影像浓缩时代记忆;而莫毅则以观念式地呈现着都市境遇中的都市人的表情。不同的切入点指向同一个目标,即聚焦人的命运与生存。

日本都市摄影人将视角聚焦于生活与人性,这源于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极速发展,东京升级为大都市之一,人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因此不难理解,生存与命运已不再是日本摄影人关注的重点,其更加关注的是都市人的生活与人性,并挖掘都市人内心深藏的情绪,如森山大道描摹彷徨而寂寞的都市人,荒木经惟聚集都市人的私密空间,东松照明挖掘人内心埋藏的战争烙印,刘和美的本我的女性气质的指向。这些极具表现性的作品镌刻着日本摄影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了富有魔力的日本都市生活影像。

韩国都市摄影人的视角则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存在感、身份性和民族性。这与朝韩分治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历经动荡的韩国在进入政局安定、经济崛起的新时代,拥有了新的国际形象后,更希望证实本民族独立的地位。其都市摄影作品也更多的是在思考民族身份归属、溯源民族文化传统、追寻民族灵魂。如妮基·李在都市人群中追寻可能的自我;林昤均用影像收集着都市人的民族脸谱;金ATTA思索着都市生活与文化范畴中人的存在方式;李宣旼寻找着韩国女性在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日韩都市摄影情感与风格比较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风格,这也使中国都市摄影作品或多或少带着这样的文化烙印,形成放诸四海的中庸之道。尽管作品表现各不相同,但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中庸的审美观念:寻求平衡协调,不走极端,温文尔雅,哀而不伤。在画面风格上,中国摄影人追求构图平衡、曝光合理、影调均衡;在情感表达上,潜意识地以中立的态度来传达主题。多数都市摄影作品包含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意图,这与国人逐渐形成的待人接物的中庸态度是分不开的。即使脱离宣传意图的都市摄影作品,中国摄影的情感表达也呈现出了冷静客观、不温不火的折中态度。

日本都市摄影作品所传达的更多的是浮华世相中的物哀之心。“物哀”源于中世纪日本贵族的美学意识,后成为日本美学的精髓,即对万事万物存有细腻而优雅的怜悯、忧伤、同情之心。这使日本都市摄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气质。在情感表达方面,其内心细腻丰富,追求想象空间,张扬自由的外表下蕴含着独有的含蓄和内敛。在画面风格上,更加宽松和包容的创作环境使日本都市摄影兼具民族性与国际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和自由,构图、曝光、焦点、影调均不限章法,可主观控制。森山大道的作品就是最佳例证。鲜明的民族性使日本摄影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

韩国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深远,其都市摄影作品表现出太极下的杂糅之魅,以及辩证思想下形成的杂糅思维和态度。东西方外来文化和韩国本国文化的杂糅发展,既对抗又交叠。都市摄影也一直在杂糅中不断变化,摄影人不断摸索,既期望与国际接轨,又渴望扎根民族文化,使情感与风格处于探索和游离状态中。

总体而言,中日韩三国因其位置相邻、文化相似,必然互相影响。相较而言,中国的都市摄影作品既欠缺传统文化痕迹,又与国际新思维对接不敏感,这值得我们深思。随着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艺术交流和对话,中国都市摄影人也应当在更开放的环境中找到更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都市人民族性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Kiss and Ride
爱自己 你做到了吗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临水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