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钰铭与米勒作品中农民形象的对比

2020-12-06牛学莹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米勒画家农民

□牛学莹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陈钰铭与米勒不同的时代机遇

(一)20 世纪的中国画坛

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在西方科学精神的刺激下重新恢复了写生传统,引入写实主义,画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改革开放后,画坛呈现纷繁多样的艺术面貌。陈钰铭从小生活在九朝古都的洛阳,受到丰厚的文化滋养,早年跟随李伯安学画,1976 年入伍,艰苦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的敏感和机智。

(二)19 世纪的法国

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的后半叶,法国社会矛盾激化,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长期斗争,法国艺术界先后涌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19 世纪的法国成了艺术的殿堂。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为民众而艺术”,真实抒发对生活的感受。米勒生于农民家庭,童年就展现出较高的艺术天分,家境贫寒的他在帮助父母劳作时利用空闲时间在地上作画,一开始父亲送他学习画画,后因父亲离世他不得不返乡担负家庭重任,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陈钰铭与米勒绘画中农民形象风格成因比较

(一)黄河两岸陕北高原的滋养

作为从黄河岸边走出来的军旅画家,陈钰铭入伍期间一有时间就喜欢到周边农村去画速写。恰恰在那穷苦的地方,最普通的农民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书画收藏家田纪文评价:“中国著名的军旅人物画家陈钰铭先生与陕北的原始黄土高原有着割舍不断的艺术情结,那边的淳朴百姓以及花草树木都能激起他的创作激情。”其作品《古堰》《老河滩》《欢乐黄土》等都描绘了黄土高原的真切朴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感染力。正是由于黄河两岸陕北高原的文化滋养,他的笔下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才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二)巴比松农村生活的体悟

在法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劳动者向大城市聚集,小镇、农村日渐没落。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促使艺术家缕缕乡愁油然而生。巴比松村落是一个画家们经常去写生的小镇,在这里没有工业、没有繁华,更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是自然、平静,是朴实的劳动者与恬淡的乡间生活。出身农村的米勒,虽定居巴黎,却因与大城市的时尚不和而定居于此。米勒一边从事农耕一边画画,用画笔勾勒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与朴实的农村生活,从中真切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米勒亲身经历了农村生活的贫穷与艰辛,故而十分了解农村的生活状态和底层农民的酸甜苦辣。其作品以真切的感受表达了米勒内心的渴望,流露出他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他曾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感同身受的农民生活经历对米勒一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陈钰铭与米勒艺术风格的异同

(一)对农民形象有着相似的审美意识

陈钰铭与米勒虽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却因为他们都有着充实的农村生活经历,对于农民真实生活状态有切身体会,使他们对农民这一题材有着特殊的情感,希望借助农民质朴的形象向社会传递不一样的美,也借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陈钰铭经常前往偏僻的农村与村民沟通交流,寻找创作的素材。他的作品中对人物的描绘,在其朴素沧桑的面庞下极力展现底层劳动人民坚韧、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米勒在创作中也不假借想象来虚构背景,而选择从生活中寻找真实的场景。其作品通过平凡的细节真实表现出底层劳动者贫困、穷苦、劳累、繁忙的生活状态。衣衫褴褛、皮肤黝黑、粗糙的双手,这便是画者所欣赏的美学。通过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对于农民形象的勾勒,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点滴细节的积累,将那平凡而生动的瞬间记录下来,揭示农民真实的生活环境,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二)悲剧性与抒情性的差异

陈钰铭的作品喜欢以墨为主,色为辅,具有厚重的笔墨和沉稳的绘画风格,以悲剧性贯穿始终,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与思考。正如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说:“他的这种悲剧性是一种有力量的表现,是一种对人生的体悟,很深的一种体悟,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家里面他是有他独特的位置的。”

米勒的作品自然朴实,绘画语言平静淡然,色调浑厚沉稳,犹如一首美妙的田园诗,其所描绘的农民形象虽辛苦贫穷但随和协调,富有抒情的意味。例如,《牧羊女》这幅作品勾勒了一位牧羊女边放牧边低头织东西的情景,羊群在她身后静静地吃草,一切都沐浴在夕阳下,幽静甜美,给人带来田园抒情诗的韵味。

不同的出身却有着对农民相似的审美意识,陈钰铭与米勒以农民这一题材为契机,跨越中西。一个沉厚悲悯,充满穿透力;一个平静朴实,充满诗意与浪漫。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他们的作品在不同中存在着相似,秉承着内心深处对农民的真诚,以截然不同的形式记录了不同时代劳动者的真实缩影。

猜你喜欢

米勒画家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酷炫小画家
农民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