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风格声乐作品在新疆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探索

2020-12-06宋晓丽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声乐新疆民族

宋晓丽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新疆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新疆省内各县市,涵盖新疆各民族学生,声乐实践教学因学生结构、文化结构和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性,新疆风格的声乐作品在教学运用中所用的方法有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交叉借鉴、交流评价和舞台实践三种方法,其中交叉借鉴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安排和授课内容上;交流评价法主要体现在新疆风格声乐作品运用过程中,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和老师的评价;舞台实践主要通过校内的考试、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和社会中的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体现。

一、交叉借鉴

(一)民族交叉

新疆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大多以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课程的安排和授课的内容,一般有单人课、双人课和多人课这三种类型,笔者认为应该从民族、语言、生源地等多个角度搭配性的原则进行新疆声乐风格的教学,交叉型教学。教师和学生可以听到、看到新疆某一民族声乐作品最准确的风格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正确把握不同民族作品的风格和音乐特点有了更形象和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提高新疆风格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效果。

民族交叉运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民族属性为依据,选择与其民族属性不同的声乐作品运用于该学生的声乐课程训练和培养中。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分别从生活环境、语言体系、音乐体系三个方面寻找切入点,找到学生相对熟悉并容易掌握的相似点,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将不同的作品运用于教学中。例如草原、高山、雄鹰、牛羊等动植物和自然景观,都是在牧区生活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族生活天天看到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民族的学生对这类内容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四个民族的学生分别学习除了本民族外的其他三个民族的作品,也可以由两个学生同时学习本民族和另外一个民族作品内容类的作品。例如一个哈萨克族学生和一个塔吉克族学生同时学习哈萨克风格作品《页里麦》和塔吉克作品《挤奶歌》,《页里麦》这首作品通过对马的描写表现出失去故乡的悲痛之情,《挤奶歌》表现了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生活内容的作品,两首作品都是对动物、人和生产活动的描写,都是这两个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内容,但又体现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学生首先演唱所属民族的作品,然后演唱另外一个民族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学生分别阐述对作品的看法,并且对对方的演唱做出评价,教师结合二者的综合表现给予中肯的纠正意见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纠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明确他民族对声乐作品审美观念,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改正方向。

(二)语言、文字交叉

新疆风格的作品语言文字丰富,语言也是与文字体系相对应的语言体系。创作和改编的新疆风格声乐作品语言和文字一般都为汉语。例如维吾尔语言没有类似于“四声”的音调,维语的多音节词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为使歌曲唱腔与语言更贴近、易懂,所以无论声乐还是其它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就都以各种切分和弱起为主要特点,哈萨克语词尾变化决定语言形态,在哈萨克语音中元音使用非常多,声音通透,语速较维吾尔来说要快一些,语调与哈萨克声乐作品有直接的关系。首先让学生学习本民族相近的同源语系的作品,因为同源语系的语言和文字,在语音、语调、语法和拼读规则上都有很多的相同点,学生学习的时候困难相对要少一些,等适应了学习的规律,总结出学习方法后再向其他语言、文字体系的作品逐渐过渡。

(三)风格交叉

新疆风格声乐作品从音乐体系上来看包含了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这三大音乐体系的音乐元素,在调式调性、节拍节奏、作品结构上都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维吾尔传统声乐作品体现出波斯阿拉伯和中国音乐元素的特点;塔吉克族作品体现出波斯阿拉伯和欧洲音乐体系的元素、柯尔克孜族传统声乐作品体现出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音乐元素,其余民族的作品也分别表现出这三种音乐体系中的一种或两种音乐元素。以音乐调式体系的相同性为切入点,逐步学习。例如哈萨克声乐作品、维吾尔声乐作品、柯尔克孜声乐部分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特点,在新疆声乐作品教学运用中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这三个民族的学生可以先交叉型地从这些民族的作品开始学,能够正确把握好这三个有相同点民族的作品后,学习这些民族中与本民族音乐体系不相同的音乐作品,然后再学习其他音乐体系的声乐作品,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应该在教学中尝试并运用,使学生掌握新疆多种声乐演唱风格,提高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平等、多元的音乐观。

二、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的方法是指新疆风格声乐教学中的交流。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正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师生交流

声乐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的交流,以发展的观念对待整个学习过程。在要上好声乐课首先要交流,通过交流教师才能真正认识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行之有效地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是小组课成员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主要体现在新疆风格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不同民族的两位同学针对课程内容作相关的讨论工作,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对方所属民族音乐文化、审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在上课过过程中学生将反馈的作品信息、个人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与教师交流。在这两种交流模式下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好案头工作,为新疆风格声乐作品在教学中顺利进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师生评价

学生间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样重要,新疆高校声乐教学对象是各民族的学生,学生们对自己本民族的声乐作品非常熟悉,有的甚至高于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互相评价的这个环节中学生不是以学生的角度看待另外一个同学的演唱,而是以民族的视角去看待同学的演唱,这种评价是很客观并且有重要的价值。

三、舞台艺术实践

这里的舞台艺术实践主要包括校内活动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艺术实践两个方面,校内艺术实践主要指教学汇报音乐会、专题音乐会、期中、期末考试中的实践过程。社会艺术活动实践包括各类有单位或个人组织的的晚会、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渠道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台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展现,增强学生的自信新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只在琴房里学习的方法。要多举办类似音乐沙龙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地点、组织相关的学生、老师一起参加舞台艺术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学习、探讨关于新疆风格声乐作品的教学方法、内容、形式等,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的地方,使新疆风格声乐作品在教学中能够更广泛。

四、作品选择步骤

新疆高校声乐教学对象总体分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两大类,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新疆风格声乐作的运用步骤也不相同。汉族学生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族语族,在作品运用时先从新疆风格的创作作品开始,再逐渐向传统作品过渡。

(一)从传统到创作

一般来说,作品采用的步骤都是以作品的难易程度这一普遍规律来区分的,但是新疆南疆地区的声乐学生大多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少数民族学生进校后虽然有一年的汉语预学习,但是因母语不是汉语,对汉语的理解和语言的掌握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汉族学生进校没有预科学习,对新疆风格的传统声乐作品的语言了解几乎为零,所以单纯从技术层面决定作品运用在新疆南疆地区新疆风格声乐教学中是不全面的。只有与学生的民族结构、技术能力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适应喀什大学这种特殊结构下的新疆风格声乐教学。具体步骤是先学习新疆风格声乐作品中传统的声乐作品,此类作品都是以新疆少数民族的母语为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语言障碍,学习过程中容易通过母语的发音找到气息的指点和声音的共鸣,有利于学生打下良好、规范的声乐演唱习惯,后期的学习就不会犯没有必要的错误。反之,如果按照常规的作品选择步骤,学院派的声乐教学都是选择篇幅较小的分节歌作品,例如《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页里麦》之类的作品,少数民族学生就会带着母语的音调,演唱着不太明白的的作品内容,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些作品虽然带着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但是学生的脑海里对改编作品是空白的概念,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把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语言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为了作品的完整性,注意力几乎都到了语言上,声音的共鸣、气息的支点等等最基础也是最重要技术和方法完全顾不上,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很困难,教师教学也会很“费劲”,时间越长,这种困难越来越大,最终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失去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新疆风格声乐作品教学中针对少数民族教学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文化、语言、个人技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从母语或类似母语的传统作品到改编的传统作品再到创作作品演唱的步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学校因生源地、生源结构等因素,面对的授课群体多有不同,新疆艺术类高校招生的目标主要是新疆的各民族学生,多元文化共同汇聚在一起,老师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让新疆风格声乐作品在教学中体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猜你喜欢

声乐新疆民族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