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之喻:唐宋书法拟人化批评
——以“肉”为中心

2020-12-06曾毓晟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骨肉张氏筋骨

◎曾毓晟

一、《评书药石论》与“肉”说

张怀瓘认为马有“筋”“肉”多少之别,书亦如此。若肉剩则为墨猪,每每成棱角,露筋骨,何从谈力。因此在张氏眼里,“棱角者书之弊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婴斯疾弊……”“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胎,在人为肉疾……”换言之——筋骨须任其脂肉。综上所述,作书筋多、肉多皆不可,应筋骨任其肉,以求“骨肉相称”。

有意思的是,张氏道出“肉书”之弊病后,紧接着为题署以及八分设以特例。“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书为墨猪……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萧散,恣其运动。”从中不难看出,张氏将“肉”与“肥”连接起来,以“肥”指代前文的“肉”。在“筋骨不任其脂肉”这一情况下,题署及八分可作“肥密”,即“肥密”为“肉”的表现,对“肉”的进一步延伸。

似张怀瓘“骨肉相衬”该类审美指向者,及宋时多有成轨可循。米芾云:“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再者,山谷云“肥字须要有骨,瘦字要须有肉”。另,《广川书跋》中“则筋骨肉理皆笔之所寄也”。诸如此类对肥瘦调和,骨肉缺一不可的论述,自唐以来,比比皆是,范畴之广远不止书法品评,在此不一一陈列。反观魏晋,重骨之论述繁多,但议血肉者鲜,这与魏晋好清瘦、厌肥美的社会风气有关。简而言之,“肉”说之地位有所上升。

二、“肉”涵义之演化与深化

“肉”说非独立存在,揆以文献,多与“肥”“滞”“钝”“厚”“沉”“润”“媚”“重”相关联。在此,对“肥”“重”“厚”等概念若争孰先孰后,未免存在人为割裂的可能。笔者认为并不存在一定先衍化为肥,再衍化为钝的类似情况,以上任一美学概念皆为“肉”的进一步阐释,察其异同,无非是品评者词藻使用的精准性以及高度罢了。介此,以时间为线梳理其嬗变并不可行,笔者先将相关文献平铺陈列,再作统一论述,见于下。

“肉丰而力沉也。”《唐·徐浩论书》

“习右军之法脂肉颇多,骨气微少。”

“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 张怀瓘《书断》

“侧管则钝,慢而多肉” 虞世南《笔随论》

“潜按微进,轻揭暗趯,揭欲利,提欲轻,轻则骨劲神清,肥乃质滞钝俗。”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述书赋上·评郗鉴书》

“元子正草厚而不伦” 《述书赋上·评恒温书》

“䟐重锋缓则势肥。” 《永字八法》

“墨淡则伤神采,墨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 《欧阳询八法》

“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米芾《海岳名言》

“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卷10 版本:明津逮秘书本 《广川书跋卷6》

……

以上仅收自唐始至南宋这一时期,宋以后所论一概不收。人有美丑,书有好坏,而对“肉”不同层次的体现,何时为宜、何时为过,前贤早已道出天机。从用笔角度,“肉”之多少与书写速度有关,这一观点在虞世南《笔随论》有着直接体现。其言“慢而多肉”,很显然“慢”与“多肉”互为因果,因“慢”而“肉”有多。再者,《永字八法》中“䟐重锋缓则势肥。”“势肥”由“锋缓”生,和虞氏“慢而多肉”皆与书写速度密不可分。除速度外,该处还提及“重”,但是否与如今的轻重提按有关?在《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中或为柳暗花明,其载“按欲轻,轻则骨劲神清,肥乃质滞钝俗。”换言之,即为“轻按”得“骨劲”,反之(重按)则肥,且“滞钝”。因此,“肥”“滞”“钝”,与用笔的“缓”“慢”“重”相关联。另,用墨对“肥”“滞”“钝”同样有所映射。欧阳询云:“墨淡则伤神采,墨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由此可见,“锋毫”为浓墨所滞涩,且明确将“肥”与“钝”联结。笔者认为,此处虽为论墨浓淡之影响,但依旧可以 将其囊括到前文书写速度这一要素中,故对“肥”“钝”“滞”有着本质影响的,应为书写速度(节奏感)与提按。

猜你喜欢

骨肉张氏筋骨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颤抖
筋骨 道德 温度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最香不过贴骨肉
运动场上夺金牌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文贵有“筋骨”
纯 朴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