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该如何为劳动教育赋能

2020-12-06邓海建

时代邮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家长

●邓海建

劳动教育这件很“土”的事,在顶层设计中有了很“现代”很“洋气”的表达,“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5G潮涌、AI时代,我们恍惚以为机器人快要把人类的辛勤劳作承包干净了,劳动这件“小事”,还有系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吗?

这个问题太严肃。倒是有两个不严肃的细节,让我们有些百味杂陈的思考:比如当媒体把“你家孩子现在干家务吗”这个有点另类的问题抛到家长群里,立刻会七嘴八舌、“水花四溅”。这似乎就像跟流量明星谈“演员的自我修养”一样,时下的中国家长,最关注的不应该是“上哪几个补习班”“学什么特长”等话题吗?再比如,那些从小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一旦进入职场,却又迅即沉没在“996”的海洋,不知福报和裁员哪个来得更早一点。这,算是从小不劳动的报应吗?

从小不劳动,长大“过劳死”——这话虽然有点极端有点夸张,却简单粗暴地揭示了劳动价值错位后的某种诡谲。

我想这种乱象,是怪不得中国家长的。大家都在同一架战车上打怪升级,哪有时间和心思考虑别的。等到要真正理解劳动教育这件事,突击一下经典哲学显然无济于事。因为劳动教育,就像过好自己的人生一样,从来不是拼你懂得了多少道理。

中华文明发轫于农耕文化。千百年来,国人在价值取向上有着底线的共识:不稼不穑是可耻的,勤勉耕作是光荣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勤与劳始终未曾分家,而劳与识更有着血脉渊源。因为一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说到底,都来自于最宽泛意义上的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的劳动、改造社会的劳动、改造人类自己的劳动。无论是种瓜种豆,还是除草拔苗,春耕秋收的付出、春华秋实的收获,劳动构建起一个社会最底线的伦理关系。

只是,劳动重要,不等于劳动教育就会顺理成章被待见。作为教育体系之一的劳动,并不是人类文明史上价值高蹈的劳动。换言之,劳动教育如果归于“一门功课”,自然就要接受现实的考量。比如,家长们难免会在心里扒拉一下小算盘:它能折算成多少分数、能挣多少加分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劳技课上压花泥、学织布、掰玉米就够了,谁愿意浪费语数外刷题的时间让孩子纠结在“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宏大命题里?

这些年来,劳动教育不受待见,绝不只是课程设计的问题。我曾在大理见到有着“单王”之称的快递小哥陈柱。“月入七八千不难,使劲拼下,一万元到手。”这样的数字,至今都会被不少媒体拿来与各种“精英岗位”的月薪比较。但是,每天至少要跑50单、200多公里,打100多个电话……这样的劳动强度,月薪过万算得上是“占便宜”了吗?

遥想当年,“月嫂工资超过医学博士”等新闻,也是很有眼球效应的。时至今日,但凡体力劳动者挣了仨瓜俩枣,舆论就要假装惊掉下巴一样奔走相告。说白了,体力劳动的价值常年被低估,我们在人口红利时代吃惯了“低价劳动力”的羹汤,这才是劳动教育总被或多或少“轻贱化”的根源。是啊,干活儿是没啥意义的,劳心者与劳力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正是遵循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毒逻辑,我们至今都瞧不见、瞧不起母亲操持一生的家务劳动吧。

总之,用句时髦话说,真要为劳动教育赋能的话,也是“功夫在诗外”:让劳育与考试指挥棒挂钩、让体力劳动真能勤劳致富,劳动这件伟大的事情,才会成为值得信仰与敬畏的教育自觉。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家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家长请吃药Ⅱ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