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仪式的艺术功能与历史阐释

2020-12-06游姣婧湖南城市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氏族仪式人类

游姣婧 (湖南城市学院)

原始宗教是原生、自发的全民化特质的原始宗教。其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对远古人类文化认知和承继的“活化石”。对原始仪式艺术的理解一方面不以脱离文化的艺术本身为研究主体,一方面不以排斥巫术的宗教本身为研究方向。正确、全面、客观的研究原始仪式艺术文化是对原始社会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历史进程的解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其艺术的内涵及功能是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的具有多领域学术价值的载体。在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其艺术的文化属性决定其自身演化、政治维护及异文化渗透中被持续选择、阐释。

一、原始仪式的艺术功能

(一)审美认知的强化功能

原始先民在原始生产方式下,尚不能与自然界分开,不能拥有独立的意念,过着类似于动物的生活。在对未知、不可抗的自然力恐惧下,原始信仰的出现凝聚了氏族力量,坚定了族众意志,逐渐增强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认知水平和掌控能力,并萌生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体意识。此时的原始信仰表现为最初的“万物有灵观”,原始仪式的目的和功能也是繁多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与生产方式相关和与生存繁衍相关。

1、与生产方式相关

原始信仰的各部族生产方式主要有山林地区的渔猎业;草原地区的畜牧业和田野地区的农耕业。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各生产方式相关的原始仪式共同点是对自然力的控制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愿望。从事渔猎业的民族受不稳定的自然环境影响,把生产活动中提供天然物产的森林灵性化;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为牲畜的疫病和繁殖忧虑而产生的各种以牲畜为具象信仰的保护神,如:“巧骨阿塔”(羊的保护神)、“哈木巴尔阿塔”(马的保护神)、“精恩格巴巴”(牛的保护神)等;从事农耕业的民族期盼丰收却对植物生长中自身发育与外界环境无能为力,因此奉祀神化的作物——谷神和象征土地的地神等。并相伴而生祈求生产物资的常规性祭祀,如:渔猎业的春狩祭、畜牧业的“敖包”祭祀等。原始仪式萌生于人类把握自然力量的自我意识,作用于人类克服对未知或不可控自然力的恐惧并提升战胜并控制自然力的信念。

2、与生存繁衍相关

原始仪式一方面满足氏族个人的需求,一方面维系社会惯例体系,回应困扰人类关于出生、存在、死亡、未来等问题。如:繁衍问题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生育崇拜是最突出的古老精神之一,把女性的母腹和子宫当作不断更新的力量的源泉。在知识、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下,繁衍方面的各种困惑、渴望除理性的知识技术外,还包含宗教这一文化活动。生育信仰一方面消除了生育的焦虑,一方面也巫化了生育中的偶然事件,如把双生子、六指等婴儿视为不祥、不洁的人,将其处死并采取一系列的消除灾难的措施。死亡问题也是人类非常担忧的问题之一,无论是对死亡本身,还是对死亡前后的顾虑,都需要宗教的安抚与解释。

(二)审美认知的区分功能

不同生产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产生的信奉神灵及其含义也不尽相同。如对动物神的崇拜,由最原始的动物本身到主宰动物的山、海神再到神化为氏族英雄的祖先神,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氏族制度的各氏族所信奉的动物神灵各不相同,有虎、熊、鹰、狼等,这些具体崇拜物被抽象为一种相对稳固的观念,并进一步物化为徽标或图案。进而成为各氏族特定的、有目标的象征标志,是区分不同氏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文化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神的信仰也被注入新的含义。

(三)审美认知的传承功能

原始仪式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阶段或一个层面的反映,它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从历史形态范畴观察它的存在现象和演变体系,是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整合及见证。其传承内容包括神歌、舞蹈、乐器等祭祀元素,其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在传承的过程又受到不同时代主流意识的影响,可以说,从其最初的形态至今是对过去文化持续和新意识阐释的体现及历史文化流动的证明。

(四)审美认知的娱乐功能

原始仪式对诸神的祭祀产生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其目的在于通过娱乐神灵达到祈福驱邪的愿望。随着人类知识、技术、能力的发展,对自然力的依赖逐渐过渡到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赖。部分祭祀的功能从实用性转化为娱乐性,如:包含原始杂技的因素的满族“跑火池”(“火祭”的一种形式,表现对火和祖先的崇拜,)、锡伯族“上刀梯”(原为成为萨满的仪式)和蒙古族“走铡刀”(原为入巫仪式,俗称“过关仪式”之一)等。这是原始宗教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过程,也是其发展演化的必然过程。

二、原始仪式的历史阐释

(一)外来宗教的辐射

文化发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发展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宗教信仰统一人类精神思想、以宗教教义规范人类社会行为、以宗教活动协调人类生产生活是各时期、各时代所有宗教文化属性及社会功能的体现。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萨满文化的持续中,因社会特点、国家需求而结合并发生变化。即,在保持自然宗教文化特性的同时,又不能不接受社会‘主流话语’的辐射与影响——物质的抑或意识的。这种变化是相互的,不仅体现于信仰主体,而且体现于祭祀包含的所有艺术元素中,如神歌、乐器、舞蹈、神服、神偶等。这种融合了外来宗教元素的原始仪式是复合型的宗教形式,是不同宗教间相互让步、相互妥协的必然产物。

(二)原始仪式保存的内涵

1、原始仪式的文化价值

原始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萌生及演化的过程既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又是其所在时代文化的原初体现。其反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个体生存需求,另一方面是种族生存需求,两者皆属于人类建构文化的范畴。尽管原始仪式曾数次被视作巫术(萨满教中的“跳大神”即“野祭”)而禁止,但其包含的原始思维、原始文化对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人类文化创造初期的文化现象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原始仪式作为原始宗教的重要部分,在没有相互沟通信息的文字出现时,创造出众多符号文字来以图传意,每一个符号都包含有深刻的文化信息,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具化体现。象征符号多为图画形式,是其独特的文化记忆方式,通过视觉化的符号手段表达丰富的内涵语义。包括生产生活信息、氏族关系信息及原始训祭信息,是解读神秘萨满的直观语汇。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原始仪式的信息是对母系氏族社会、原始渔猎经济的世界观反映。女性在社会生产及生育繁衍中占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承担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成分。母系文化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女性作为祖先被奉祀(如,鄂伦春族),作为生育女神、丰产女神被信仰。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没有阶级、和谐共处等特征也体现在萨满祭祀中,如:满族的背灯祭。

从医学文化角度来看,原始仪式在精神和心灵上的信仰疗法是有别于现代生理性医学的文化治疗,对现代精神医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其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治病疗疾,通过祭祀的请神、降神、送神等一系列环节的暗示和催眠完成人们对其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认知,虽然其生理性病因的治疗被批判,但其心理性病因的治疗却被发掘。近年来,“精神神经免疫学”已经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情绪、心理、意志与人体免疫力之间的关系。人的信念系统在疾病防治与维护健康中,有着肯定的作用。

2、原始仪式的艺术价值

从音乐文化角度来看,原始仪式音乐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萌发于人类原始信仰的宗教活动。其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远远大于其专业技术体现。朴实的旋律、简单的节奏在技术层面虽粗浅,但却是原始社会精神信仰、生存需求真识的反映。其内容丰富,包含了原始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顺通、曲折、困苦或慰藉;社会交往中的追求、联结、传呼、抒情等心灵的袒露。原始仪式音乐在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于神歌与乐器。神歌是通过吟唱祈神、献神、颂神等反映原始社会人类意志与愿望的声音,是历代原始仪式音乐的艺术结晶。乐器涵盖了祭祀活动中发出声音的一切法器,是与神明沟通的工具与媒介,其艺术造型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原始社会北方民族的美学价值。

从舞蹈文化角度来看,各氏族因所处生存环境的差异,原始仪式中的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与各氏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心理紧紧相联。其萌发根源是对神灵的拜祭行为,是融合了原始信仰的舞祭活动。原始仪式舞蹈所传递的体态符号和舞蹈语言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外在形态表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驱邪祛病、祈福纳吉的氏族活动。与传统意义的舞蹈艺术相比,原始仪式舞蹈不是刻意的舞蹈,其舞蹈本身的价值远不如其在文化学、民族学、原始宗教学领域的价值。其中每一个表情、手势,每一次呼喊或跳跃都包含祭拜者的心理意识,是原始宗教行为的体现,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积蕴。

从绘画文化角度来看,人类的绘画技艺练就于长久的社会观察与活动中,其初期的形态是对客观事物原来映象的刻画,并逐渐发展为升华了的艺术形象。原始仪式中的绘画是心理观念的反映,是专用的文字符号,是认识世界的直觉映象。在北方各族萨满文化遗存中,保留着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现象的远古图绘。其包含的人文地理状态、生产生活事项、氏族族规族训、祭规祭礼等远古信息不仅体现原始仪式文化静体造型的艺术,而且体现原始社会宗教、生活意义的哲理。具有原始宗教学及民族学的研究价值。

(三)原始仪式延续的阻力

1、社会发展

与其它原始宗教的使命相同,原始宗教起始于低下的社会生产实际,逐渐消散于日益提高的社会生产现况。其祭祀功能、社会功能也逐渐失去神秘色彩并淡出人类的现代生活。从科学的理性角度来解释降神附体是一种融于祭祀情境的幻觉意识;其独特神技是包含化学、物理知识的熟练技巧(如,达斡尔族的“踏红鞋”是把脚涂醋或沾油;锡伯族的“上刀梯”是利用脚与刀的角度)。从医学的生理角度来解释医治不孕等疾病是结合暴力的威压暗示;医治感冒、水痘等疾病是可有可无的心理安抚,因为这些小病,既然不治疗也会逐渐好转。这类研究结果使原始仪式的神圣职能与通神本质受到了质疑。

2、宗教认知

文化发源于人类有机体的需求,文化的一般特性是人类物种生物属性的表现。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进化使原始宗教信仰的原始需求发生改变,离开了渔猎经济的原始宗教,其原始力量的根源受到冲击。包含巫术的原始仪式,其职能的神秘性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亡,但其仪式中原始的生活情境、歌舞形态、杂技因素等却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保存。然而,这种披上娱乐面纱的原始仪式仅仅是形似,却失去了宗教文化本身的内在精神,从娱神转化为娱人,已不再是真实原初的原始仪式。

3、保守意识

原始宗教认为原始仪式是氏族获得神灵指引和庇佑的中介,守护神灵信息关系着氏族的生存繁衍。因此,各氏族间独立保守且排斥外界探寻。随着原始仪式承继的缩减,现代娱乐仪式的出现,逐渐偏离了对原始宗教真识性的还原。不仅阻碍了对原始仪式文化价值的认知,而且有可能导致真正原始仪式文化的消亡。

原始仪式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对原始仪式的认知时至今日依然饱含争议,现存原始仪式实物文化在宗教文物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且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形文化遗产如歌谣、音乐等的收藏和保护尚属空白。理性、客观地认识原始宗教文化内涵,不把其看成独立的宗教个体,而是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探讨其文化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其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是还原历史本身、解释历史疑问的正确态度。

猜你喜欢

氏族仪式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仪式感
人类第一杀手
仪式感重要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