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性研究
2020-12-06李晨阳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李晨阳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涵盖了基本理论知识、单音听辨、音程听辨、和弦听辨、模唱练习、节奏听记、旋律听记、双手节奏练习、固定调视唱、首调视唱、弹唱练习以及多声部视唱等。该课程内容涵盖广泛,基础性、实用性强,是音乐专业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识谱、音准、节奏、乐感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作为基础性课程,视唱练耳课程贯穿于整个音乐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内容早已渗透到了音乐专业的各个课程之中,具有很强的融合性。
一、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现状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有音乐专业必开的科目之一。高职音乐专业的生源有两个渠道,一种是普通高招,即学生参加省艺术类统考和高考,另一种则为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普通高招的学生在参加艺术类统考时除专业考试外,还会进行视唱和乐理(包含听音)考试,但高职院校的单招考试对学生在专业上的考察就削弱了很多,大多不设置乐理和视唱考试。两种招生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同班学生基础上的明显差异,有的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视唱、听音基础,有的学生则在识谱环节上还存在较大问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了难度。同时,在高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唱”与“听”的练习,缺乏对课程间的融合性认识。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学习过程长且重复性强,容易产生枯燥感,专业水平的提升更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反复练习。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本就相对薄弱,在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上也稍显不足,面对单纯采用教师弹学生唱、教师弹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时,很难激起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基础性课程的作用。
想要对教学现状进行改善,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程的融合性。视唱练耳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早已渗透融合到了所有与音乐相关的课程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融合性,将视唱练耳的内容与各个课程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基础性课程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视唱练耳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融合
(一)与基本乐理课程的融合
基本乐理是音乐的基本文法,包括了记谱法、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以及基本曲式结构等内容。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同为音乐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两门课程是同时开设进行教学的。虽然二者都为独立的学科,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基本乐理是理论上的学习,那么视唱练耳就是实践上的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第一课就是音组、唱名与音名、谱号和谱表以及基本音阶的构唱,这些内容都是和基本乐理相同的。基本乐理重在教学生怎么识别谱号、分组、判断唱名,视唱练耳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将理论、文字化的内容转化为听觉上的接收,具体的进行“唱”与“听”的实践。举例说明,音程、和弦名称的判断和听辨是高职音乐专业学生普遍感觉较难掌握的内容,此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先让学生在立体化的和声听觉上接触,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然后再结合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平面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在听觉和理论上学生都有了较为形象的认知,同时为课程也增添了色彩,在学好视唱练耳课程的同时又巩固了基本乐理课程的内容。
(二)与声乐课程的融合
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大方向上可粗略分为“唱”和“听”两大块。在“唱”的环节,面对绝大多数只有音符的视唱条目教学来说,有些教师在教授时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跟着钢琴唱,单纯的只关注音准和熟练度,使得整个课堂变得乏味、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动力。想要唱好一条视唱,对音准、音色、换气、发音咬字和表情等方面的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反观这些也是对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声乐课程上的专业知识,从发声的方法、声音的把握、换气的方式、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较好的完成视唱内容的教学。唱好谱更是唱好一首声乐作品的前提,在提高了视唱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的为学生更好的演唱声乐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与器乐课程的融合
众所周知,管弦乐器的学习起步难度要远远大于固定音高乐器(例如钢琴),这是因为管弦乐器在演奏时除了需要注意节奏、情感等内容的表达外还要关注到音准问题。对于管弦乐器来说,音高的控制完全取决于演奏者自己的把握,想要演奏出准的音,就需要演奏者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要迅速的判断出音的高低。对于音准的培养就是视唱练耳课程中“听”这个环节中的一部分,对音准的概念和把握是可以通过后天逐步培养建立的。我们在演奏时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呈现的,把乐句再细分化,就是一个个音符的衔接,音与音之间就形成了音程,无论是单音、双音还是和弦,这些都是我们视唱练耳中听音部分中的内容。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将谱面上的音符转换为立体的音频记忆,学生在演奏时对音准的把握上就有了可以参考的依据,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视唱练耳与器乐的演奏是相互融合的,二者密不可分。
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双手节奏练习为固定音高乐器(例如钢琴、扬琴)的演奏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固定音高乐器虽起步容易,但在后期节奏上会越来越难,考验的是左、右手节奏之间的配合。双手节奏练习是视唱练耳课程中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环节,一个人同时表现两个声部的不同节奏,可采用左手敲、右手拍的方式进行音色上的区分。左、右手节奏型的不同碰撞出了新的听觉效果,在锻炼了双手配合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钢琴、扬琴等乐器的演奏重视的就是左、右手之间的配合。视唱练耳课程中利用双手节奏练习,将基本节奏型对应在左、右手上,在练习了节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左、右手之间的配合能力,对学生钢琴等乐器演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四)与舞蹈课程的融合
通过对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舞蹈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是最为薄弱的。大多数舞蹈专业的学生认为,在他们的专业里不需要五线谱和听音,只需要单纯的肢体表达,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舞蹈表现的是力与美,在音乐伴奏下,以节奏的动作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视唱练耳的水平直接影响舞蹈能力的表达,一支好的舞蹈作品是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的,对于这些元素的表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通过耳朵去接收音乐传递的信息,然后再带动肢体进行表达。在初学舞蹈作品时,教师不会让学生直接跟音乐练习,而是跟拍子练习,这里的跟拍子就是我们视唱练耳里的拍号练习。在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节奏有了一定的熟练度之后,教师会要求学生不再数拍子,跟音乐进行练习,这时学生就容易出现像抢拍、拖拍、卡点不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对节奏把握的不准确,所以学好视唱练耳课程是必须的。对于强弱、缓急的表达,还要依靠我们的耳朵去接收音乐传递的信息,例如华尔兹(又称圆舞曲),这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舞蹈形式,就是一种充分利用了三拍子强、弱、弱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视唱练耳课程的内容与舞蹈教学内容是相互融合的,视唱练耳的水平与舞蹈的表现力息息相关。
(五)与合唱课程的融合
合唱课程对学生在音准、节奏、听辨、音色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在多声部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要在耳朵接收其他声部信息的同时准确的表现自己的声部,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对音准、节奏有准确的把握,除此以外还要调节控制自己的音量、音色,使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有多声部视唱教学环节,一条视唱由两个或多个声部组成,由两名或多名学生同时进行演唱,在唱的过程中各声部既要保持住自己声部的音准和节奏还有兼顾到另一声部,尽量使两个声部融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和声效果。这种多声部视唱就是简单的合唱,通过对多声部视唱的练习,为日后合唱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对音准的把握外,每个声部还要确保节奏的准确性,在演唱时不能被其他的声部影响,该部分对应的是视唱练耳课程中“格子”节奏练习部分。“格子”练习大多设定为四条节奏同时进行,在练习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合唱中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的不同节奏。四名同学各代表一条节奏,在同一速度下同时念或打出自己所代表的声部,相互不能受影响,必须要准确的表达。通过“格子”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多声部时对节奏的准确表达。教师也可以在视唱课程中选择简单的合唱作品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丰富课堂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课程间的融合性,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六)与具体作品的融合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还可以和具体作品相融合。视唱练耳水平的提升,除了多听多练之外,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学习,是快速且易于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把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融合到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是事半功倍的方法。音程的听辨是视唱练耳课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单纯的进行听辨和理论教学,效果往往不佳。以纯四度为例,我们在教学中融入具体作品,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音响效果的参考对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句的前两个音sol到do是纯四度的音响效果,这样更利于学生形象的记忆,在之后的听辨和模唱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明确的参考对象。与具体作品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听音方面,在节拍节奏、调式调性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
在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现状,抓住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重视课程间的融合性,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共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础课程,视唱练耳的教学贯穿于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运用课程间的融合性,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