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中传统音乐的生存方式探析
2020-12-06彭琦江汉大学
◎ 彭琦 (江汉大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实现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城市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其积极价值和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1]城市音乐文化正向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发展。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以及港澳台地区流行音乐文化的渗透,使得城市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形式并存的局面,传统音乐在客观上受到了较大冲击。城市音乐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民俗背景下的文化认同,[2]在这种时代境域下,如何更好地认识传统音乐的艺术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在城市这一重要传承载体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命运。作为当代音乐从业者,应当树立起对传统音乐的责任意识,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社会进程中赋予传统音乐新的生命力,从而重新审视和建构起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基于此问题,在本文中着重论述了传统音乐的艺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探讨了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与传统音乐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便能够寻求传统音乐的生存方式。[3]
一、传统音乐的属性和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彰显出了十分悠久的历史,也拥有了优美的韵律。[4]传统音乐有三个最为基本的属性,一是自然地理的环境属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有着自成体系的传统音乐。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传统音乐文化。单就民歌体系中的汉族民歌而言,当代音乐学家苗晶、乔建中在《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文化美术出版社1987年11月版)一书中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把汉族民歌分为十个色彩区,这些色彩区正是从音乐风格的角度说明了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而且这些“色彩”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源流关系;二是具有人文历史的文化属性。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纵向的历史阶段性和横向的接受群体性特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在不同朝代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形式,如纵贯夏商周到近代的宫廷音乐以及具有断代特征的汉魏相和大曲、隋唐燕乐等,都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烙印,代表了当时我国音乐的发展水平;从接受群体的角度看,雅乐、俗乐分别有着各自的接受群体,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昆腔等则受到文人群体的关注,这些音乐体裁无论在创作、表演、欣赏等实践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人文性;三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很多的论乐言论、专著都详细论述了音乐对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意义。如孔子所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观点,认为考察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音乐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教育方面,在“孔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把乐教更是置于重要的位置,可见音乐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至于音乐在外交、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更是显而易见,不胜枚举。[5]
从传统音乐所承载的功能和体现的价值看,可以较为明确地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传统音乐反映了地域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类文化研究而言,音乐文化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音乐所体现出的内容中认识和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情况,这对探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二是传统音乐可以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对于构建和推动中华乐派具有重要意义。从当今我国音乐创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思想、音乐素材、内涵展现等方面都离不开传统音乐的元素,特别是在体现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创作中,传统音乐是我们的创作源泉,尤其是当下中华乐派概念的提出和具体实践,传统音乐在其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三是传统音乐是我们实现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精神支柱。认可、接受、弘扬、传播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是当代及未来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这就需要有一种动力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音乐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动力。
二、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与传统音乐存在的辩证关系
从城市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看,具有历史演变性、空间固定性、发展时代性的特征。历史同一性指的是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很多城市音乐形式经历了从孕育、形成、发展、消亡的循环往复过程。这种循环往复的特征与城市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指的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而形成的较大居民点,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城市则是由不同文化形式共同存在并能够形成具有统一人类审美与心理趋向的聚落。因此从以上两种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息息相关,如果城市居民的构成发生变化,也必然影响到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在元代统治时期一度成为北方杂剧艺术的中心,杂剧之所以兴盛,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其次就是受到了当时市民观众的喜爱;而到了清朝乾隆中后期,京剧以及满族旗人说唱艺术的发展成为北京地域内人们最为喜爱的艺术,这就充分说明了城市音乐文化具有历史演变性的特征。
空间固定性指的是一旦一种音乐文化在某一城市中形成或者发展,会逐渐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或者“文化地标”,这种音乐文化的固定性特征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其他音乐文化很难渗入,即由固定性和排他性形成了共同维护城市音乐文化的作用。如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周边城市的丝竹音乐,其最初为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广东小曲,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在乐队构成不断完善和音乐曲目不断积累丰富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广东音乐,如今已经是广东地区最为代表性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无独有偶,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江南丝竹,也是较早在城市形成规模并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的传统民间器乐合奏。这种空间的固定性说明了传统音乐存在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传统音乐在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发展的时代性指的是城市音乐文化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如果没有传承,今天就很难见到传统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创新则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现传统音乐的复兴和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当下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曲目进行改编,即通过作曲家的劳动把原始的曲目进行重新编曲、配器,使之在音响、音色的表现上呈现出创新特征,抑或在舞台表演、服饰装扮等客观载体上对曲目进行编创。如很多的传统民歌经过加工之后成为“新民歌”体裁,很多器乐曲则是通过电声化、舞台表演装饰性改编来体现时代发展,如“新民乐”体裁等。这些传承方式和创新手法正体现出了传统音乐在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中的时代性特点。
从上述中可知,城市音乐文化发展与传统音乐之间存在辩证关系。首先,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由城市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传统音乐作为城市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城市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经济等物质性因素,文化精神因素的发展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气氛浓厚的城市而言,对传统音乐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其次,传统音乐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城市发展依靠各类产业的综合发展,传统音乐不仅能够集中反映城市的精神面貌,而且还能通过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使传统音乐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如传统音乐在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就能体现出它的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城市音乐发展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明确双方之间的契合性和相互实现的意义。
三、城市音乐文化发展背景下传统音乐的生存方式
(一)依托经济背景,推动传统音乐产业发展
传统理念的更新,就是要求我们结合当代的特点,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新的变革。[6]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经济为依托,并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努力改善经济产业结构、改革和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因此,传统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应当是改革和改善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传统音乐的产业发展不仅在于音乐本体,更要体现在与传统音乐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如乐器制造行业、音乐出版、表演行业等,都可以实现传统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如上海、苏州、天津等地,在乐器制造行业方面可以说居于全国领先位置,其生产出的“敦煌”、“虎丘”等品牌乐器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充分说明了在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传统音乐产业的高度化发展。从音乐表演产业的角度看,现在很多大中城市都有自己的音乐厅或剧院,以城市专业表演团体为依托,定期举办各种传统音乐活动或者音乐会,这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为传统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展现出了传统音乐的存在价值。
(二)综合艺术形式,形成特色民俗活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不是孤立性的,而是在综合平稳中发展的。从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上可以获得启示,如在两宋时期,市民文化活动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特别是瓦肆勾栏的出现,成为展现民间各种技艺的舞台,也是宋代城市音乐活动的场所,在这些场所中,就存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化表演。因此在当前文化大繁荣的新时期,要使传统音乐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其次,要学会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特点的民俗活动。现在很多城市都在集中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并把最具有当地代表性特点的民俗活动作为推动传统音乐发展的一种方式。如贵州凯里市近年来在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方面就突出了对苗族传统音乐的传播,作为一座旅游城市,该市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在凯里苗侗风情园、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中加入了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活动,让游客们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文化风俗,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芦笙音乐的魅力。这种通过民俗活动来传播传统音乐的形式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广泛存在。
(三)利用教育资源,培养青年表演人才
对传统音乐而言,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传承方式。尤其是很多专业艺术院校多在城市中集聚,因此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传承传统音乐尤为重要。从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已经形成音乐院校、艺术学院音乐系、师范院校音乐系、综合院校音乐系等音乐教育体制,并且各地级市均有高等院校的分布,除此之外,在很多的理工科院校中还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普及性艺术教育体制。高等院校中的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城市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对培养传统音乐青年人才而言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而且各地音乐院校在对推广地域性传统音乐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实现了地域性乐器葫芦丝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山东省作为鲁西南鼓吹乐的发源地,以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音乐教育院校在唢呐、笙等民族吹管乐器演奏人才的培养上同样成绩斐然。这些都是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实现了对本地传统音乐的传承。
(四)利用专业力量,实现音乐创作繁荣发展
我国传统音乐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曲目,这些曲目之所以能够传承和保留下来,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努力。如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琵琶、古琴、京剧等,基本上都实现了流派传承,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表演理念和表演曲目。从这些传统音乐形式的存在看,基本上都存在于城市音乐文化的范畴中,如各省市中的表演团体,成为了传统音乐的集散地。特别是在很多的专业团体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中,实现了创作、表演、教育的综合发展。如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中的作曲家对很多优秀的传统曲目进行了改编,成为这些乐团的保留曲目,而且还根据传统音乐的音乐元素创作了较多的新民乐作品,这对传统音乐的生存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专业作曲家的努力,能够实现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
(五)注重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区域文化的研究开始成为专家学者和文化研究机构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在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中,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这对宣传和认识区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区域文化研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包括各种形式的区域文化类型,如四川西华师范大学领衔的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整体上分为三国文化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和边疆文化研究三大板块,其中在不同板块下又设计了不同课题,每个课题有若干个子课题构成,因此具有体系化的特点。传统音乐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形式,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课题,同时也可以设置子课题进行探索。在研究时要体现出科学性,这指的是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探索和分析,从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中,不能只重视音乐表演的发展,还要做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这也是传统音乐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 语
综上所述,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要从城市的客观情况出发,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味。如何衡量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传统音乐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很多拥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其本身就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作为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应当从城市未来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以宽广的人文关怀胸襟去关注传统音乐的发展,这对提高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