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建国雕塑《衣钵》解读

2020-12-06张叶帆

齐鲁艺苑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山装建国雕塑

张叶帆

(卡拉拉美术学院雕塑系,意大利 卡拉拉 54033)

在当前雕塑界,隋建国人所皆知。其雕塑作品早已蜚声海内外。他1997年创作的《衣钵》,以其典型的中山装外形,让人过目不忘。该作品造型选自中国近代著名的服饰中山装,作品题目则取自中国佛教术语。隋建国所以拿中山装说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山装所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山装是民国的产物,作为中国由封建王朝变更为现代国家制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视觉符号,在设计风格上有着诸多不同的特殊含义,比如衣服外的四个口袋分别代表着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四个口袋代表着孙中山的政治学说;衣领表示严谨的统治理念;衣袋上的弧型代表着重视教育、保护知识分子;背面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等理念。这种完全不同于封建王朝的服装一经问世,立马就成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制服,成为代表国家的政务形象,也成为年轻人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社会的理想标志。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隋建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凭着艺术家的本能,他迅速理解了现当代艺术也可以是以写实形态表现的。模仿现实生活物象的写实手段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无论是原始时代的雕塑还是文明社会后的造像,无不以传神写照为艺术家的最终追求。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新的政治体制,为青年艺术家们奔赴海外学习雕塑艺术敞开了大门,他们学成归国后举办的各种雕塑作品展览,促进了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出现了大量的伟人肖像作品和少量抒情作品,创作技法与思路多来源于以意大利、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雕塑传统。艺术家们不仅将从法国、意大利习得的肖像塑造法及纪念碑建造法带回中国运用创作,还将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一并吸收,创作出了一批特色和主题鲜明的雕塑作品,开启了走向世界的艺术之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雕塑艺术开始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大量优秀青年艺术家留学苏联,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成为了该时期的主导。以留学法国为代表和留学苏联为代表的雕塑家将不同的艺术传统交相辉映,最终形成了以写实为主的雕塑风格,诞生了诸多以反映历史、表现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作品。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雕塑在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禁锢后,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向传统致敬、向全球学习的探索路上迈开了更大的步伐。以写意雕塑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雕塑开始了多元化、多流派、多形态和多种风格并存的创造时期,艺术家们在对传统写意精神的挖掘、西方写实传统的借鉴和对现代抽象表现的吸收中,从“形式”的角度出发开始变革。变革的起始,是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寻找支持。过去那些太多社会、政治使命和责任的干预开始让位于雕塑的“形式”。摒弃写实的做法,既是对过度意识形态化的反叛,也符合当时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在当时向西方一边倒的同时,还有那些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继续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坚持中国雕塑的本土化,坚持作品以表现人物、故事、表现民俗或某个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为主。这些雕塑家十分注重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以及少数民族艺术中,提炼具有鲜明表现形式的艺术语言,再将其融合到个人的创作情感中,诞生了一批具有独特概念性和颠覆性的作品。

由于绝大多数艺术家都经历过艰难探索的时期,也都不可避免地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作品在创意阶段大多会将自身的形象与经历符号化或者将自身演变为某个特殊历史时期存在的符号。其做法是将一件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物品或者事物,用不同材料对其组合变形或创新诠释,进而融入艺术家内心的思考而变化为一件属于自己的特殊自画像。这个时期的当代雕塑艺术家在创作自画像与将个人形象象征化的探索道路上各具特色。作为一位雕塑艺术家,隋建国也希望自己的雕塑艺术能够借物说事,能够表现自己的自画像。这件物品就是中山装。

中山装从服装样式上可以被理解为东西方设计理念的成功结合,是应对了中国在特殊时期所需要诞生出的意识形态产物。借由中山装所创作出的作品承载了隋建国对自身经历和时代精神的反思和批判。

有批评家认为隋建国的《衣钵》表明了他对观念艺术态度的理解与运用。可是按照他自己的陈述, “衣钵”仍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立场的作品。因为他始终相信“衣钵”是一种无形中的控制力量,即便是他本人也难逃罗网,他认为中山装有一种精神上难以挣脱的感觉,而且,作为当事人,置身中山装的时代,可以爱恨交加,但却不能不正视其存在的现实性。在中山装创作之初,隋建国保留了衣服的自然主义痕迹,就像当时政务人员着装的情形。后来,他将这些自然主义细节抹平,仅仅保留了服装的基本样式,保留了中山装的概念而不是细节。“衣钵”本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念,但创作过程中却导致了他重新审视写实领域。他觉得可以重新利用这个被不少人认为废弃的传统,让其凤凰涅槃。此后的一些作品,他又将中山装和西方人体雕塑相结合,让诸多欧洲经典人体雕塑穿上了这件典型中式服装。其作品所阐释的空间也进一步扩大:当掷铁饼者穿上了中山装,会给观者一种什么样印象?一个“被缚的奴隶”在中山装的庇护下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自由借鉴经典形象的做法和同时期流行的艺术观念不谋而合。给那些无可质疑的经典艺术穿上了意识形态的服装,不会不让人们浮想联翩。

衣钵是中国佛教术语,象征的是佛教遗产。禅宗故事拿衣钵说事,作为传宗接代的依据和检验宗派是否正宗的法宝。隋建国将中山装比拟衣钵,意在周知世人:历史的遗产,不能只是让历史去传承和背负,身在其中的每个人,人人有份儿。

艺术世界,也有朝野之分。即便没有了学院派,但学院派的思维模式是始终存在的。学院派的特点就是规矩和程式,是正统和主流。面对学院派的现实主义原则,隋建国认为当代雕塑也可以保留写实,但这种写实决不是刻意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让人们在貌似寻常的事物之中看到不寻常,在恍惚一览无余之后有更多的遐想和思考。中山装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人们只能通过坚硬的“衣钵”来唤起对当初历史现场的回顾,不过,此时的回顾已经转换了视角,曾经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现在也已经只剩下了一具外壳。借用中山装的服饰形状,运用纤维以外的材料,将其制作成雕塑作品,甚至穿戴在欧洲经典雕塑作品上,在手法上用的是写实,其传递的思想则更为开放,看似是在批判过往,批判当下,批判他人,实际上也在批判自己,反思个人和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艺术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直面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作为和担当,不仅仅是难能可贵,更是体现了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从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开始,对于过往的人和事,对于曾经的灾难和苦难,人们更愿意把脏水泼到他人身上,泼到时代和社会身上,却少有人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和行为举止。中山装是时代的产物,但并不是只有掌握权力的人才有资格穿。中山装作为诞生于中国的特色服装,也并非只有中国人才有资格穿。同处一个时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匹夫既有国人也有外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或者过错。国家有责任,匹夫也不能逍遥法外。这是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品德和操行,也是一个传统士大夫的胸怀和骨气。《衣钵》是遗产,世人皆可拥有,世人也应该拥有。

猜你喜欢

中山装建国雕塑
巨型雕塑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我的破烂雕塑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写实雕塑
基于人体测量的现代中山装造型研究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建国通宝”钱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