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法学科发展的新起点和新收获
——“第三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活动综述
2020-12-06赵小红程泽睿
文/ 赵小红、程泽睿
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于2019年12月23至2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此次活动内容涵盖了专家讲座、大师课、学术论坛、音乐会等,涉及钢琴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现将本次学术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
本次学术周共举行了九场专家讲座,内容涉及作曲家与作品研究、国内外钢琴教学实践、基础钢琴教学理论实践和钢琴作品写作等,围绕钢琴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主题的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以“古典风格与维也纳三杰的钢琴作品:典型特征与演奏诠释”为题,讲解古典风格的典型特征与音乐特点,并指出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各自钢琴创作的不同特色和艺术追求。因此,演绎“维也纳三杰”的作品应各有侧重:海顿的音乐需把握奇异的节奏韵律与灵活句法,莫扎特的作品则需要勾勒优美的乐句线条,而贝多芬作品的演奏要义是把握节奏感和直线向前的冲力。以音乐学理论结合钢琴演奏的实际,该讲座为大家对三位大师钢琴作品的理解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发。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高平教授在“与钢琴共度的时光——回顾我的钢琴写作”讲座中从作曲角度为钢琴的演奏与教学提供了一扇窗口。讲座分享了高平教授的诸多作品,其中,《失机布鲁斯》以“弹唱钢琴家”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作曲家的内心。他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归为“乐外启发”“致敬与编创”“应景之作”三种,且总结了他创作中所使用的钢琴语汇:1.传统与传承;2.特殊技法(如拨弦、拍打钢琴琴体等);3.个人偏好手法(如偏好延留音、运用两极音域等)。
美国堪萨斯大学史密斯教授的“美国钢琴教学法概述”梳理了19世纪至今美国钢琴教学的理念变化和教材使用情况。他认为钢琴教材的选择取决于个体对教材的理解。通过描述钢琴教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和比较美国在音乐读谱、试奏、节奏、技巧及各种不同的辅助技能方面的教学理念,史密斯教授指出,钢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法。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王丹丹教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结构形式修辞”讲座,聚焦贝多芬在音乐体裁运用和音乐结构方面的修辞构建创新,以贝多芬慢乐章的风格修辞、奏鸣曲式结构的多样化及性格变奏三个方面展开。她认为,贝多芬奏鸣曲式结构多样,主题呈现推进有单一主题重复积聚、对比主题对峙冲突与多个主题叠加交汇三种主要形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修辞是其创作思维的核心体现。
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柴聪聪老师以“钢琴教学中对于肌肉和关节的训练”为题,从身体各部位的掌控与协调运用、指尖的训练和韧性与弹性的训练入手,系统地阐述了钢琴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对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他认为,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来帮助钢琴学习,而身体部位的运用至关重要。他详细介绍了指尖运用的重要性,还介绍了“铅笔训练”“夹子训练”等练习方法,以及有关柔韧性、支撑等方面的训练和如何运用肌肉达到“复合支撑”的状态等。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博士杨丹赫带来了“美国20世纪下半叶钢琴教育新思路”专题讲座,通过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所学所思,梳理了美国近期钢琴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她首先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下半叶美国钢琴教学理论的历史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钢琴教学新领域的三点表现:1.学生群体的多元化;2.钢琴教学曲目的丰富化;3.钢琴教学中结合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面对该领域,美国钢琴教育家更关注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她同时阐明结合心理学的钢琴教学可能性,并呼吁广大教师应关注特殊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所能带来的深远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王庆教授的讲座为“世界‘知识运动之父’野中郁次郎知识管理与创造理论对钢琴教学的启发”。通过回顾传统钢琴教学中的知识要点,王庆教授提出了“暗默知识”的概念,将“放松”“支撑”等在钢琴学习中众人皆知却难以掌握的技巧归于“暗默知识”范畴。他认为,将传统教学中的“暗默知识”转化为“形式知识”供琴童、教师学习,也是提升钢琴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途径。王庆教授以“支撑”举例,认为应该做到 “两紧三松”:弹奏时,手指的第一、三关节紧张,而手腕、手臂及未弹的手指放松。
澳门理工大学的代百生教授常年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在他的讲座“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教学意义”中,他将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术分为三个方面:特殊指法、音色技法(对其他乐器的模仿),以及特性节奏。代百生教授提出,演绎中国钢琴作品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1.标题作为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2.品味旋律的民族与地方风格;3.了解民俗风情;4.接触、认识其他中国文化形式。这四点即可“实现文化传导”,当技术与文化这两大钢琴学习的支柱建成,弹奏中国钢琴作品不仅提升演奏技术,同时也是在建立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认识,对此,所有的钢琴师生都要负起应有的责任。
二
学术周共举行了两场论坛。第一场论坛的主题为“社会钢琴音乐教育面面观”,由杨燕迪教授主持,陈宇萌(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副教授)、代百生(澳门理工大学教授)、郭强辉(上海音协副主席)、李亚军(新疆亚军艺术学校校长)、吴磊(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余丹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系主任)、杨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袁玥赟(上海音乐学院文化公司总经理)、周浩等八位嘉宾,分别从各自专业和从业者的角度,对目前中国社会钢琴教学中的考级、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现状发表了中肯而具有实际效用的意见。论坛认为,钢琴教育非常重要,除了良好的社会保障、配套的教学设施,也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人格修为。对此,主持人和八位嘉宾都提出了兼具专业性与可操作性的意见。
第二场论坛以“国际钢琴教学法的学科现状及借鉴意义”为题,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赵小红教授主持,她指出,本次论坛吸收了前两届学术周论坛经验,特别邀请了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伊万诺维奇(Andrei Ivanovitch),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陈默也、解静娴、许晶儿三位老师,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柴聪聪老师,山东艺术学院的金宇老师,意大利钢琴家洛伦佐·迪·贝拉(Lorenzo Di Bella)、美国钢琴教授斯考特·麦克布莱德·史密斯(Scott McBride Smith),上海师范大学的朱昊冰老师等嘉宾。针对各国钢琴教学以及现状,嘉宾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这一课题,并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中外钢琴教学与理念的异同和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三
学术周中,四场大师课分别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周挺教授对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No.4)的教学、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毛翔宇教授对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教学、意大利钢琴家洛伦佐对肖邦《船歌》(Op.60)与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Op.19,No.2)的教学、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孙颖迪教授对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教学。演奏者分别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本科专业学生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博士。四位老师不仅对学生演奏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性格、音色、触键方式、曲式句型及和声等作了讲解与示范,还讲授了各自在钢琴教学中的独到经验与方法,分享如何练习困难片段、处理整体音响层次等诀窍,令在场钢琴教师与学生都受益匪浅。
学术周专门组织的两场音乐会分别为“意大利钢琴家洛伦佐独奏音乐会”和“第三届国际钢琴教学法闭幕式音乐会暨2019年中国风格钢琴委约新作品音乐会”。洛伦佐的音乐会以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开场,随后他演奏了肖邦、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等典型的浪漫派钢琴曲目。洛伦佐的演奏以热情、自然和放松为特色,在演奏中他融入了自己对于音色、乐句等细节处理的独特理解,也让观众领会了他对浪漫主义多部钢琴作品的新颖解释。委约新作品音乐会中上演了七部不同作曲家的新作品,包括首都师范大学高平教授的《白日梦》《“谷应”——为四手联弹而作》;著名钢琴家兼作曲家崔世光的《新浪淘沙》《佤山童谣》《童年日记》(三首均为世界首演),《仙鹤小组曲》(崔世光根据金复载原作电影《飞来的仙鹤》音乐编曲),以及为三架钢琴改编的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音乐会上所展现的众多中国原创作品尤其引入注目,这些作品在保有中国风格的同时常常别出心裁、创意无限,其中不少音乐的处理需要演奏者的独特理解。除作曲家高平、崔世光亲自参与演奏自己的作品外,蔡曦、唐瑾、谢亚双子、朱和等四位钢琴家的演绎也让这场音乐会成为整个学术周精彩内容的高潮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推广也借此有了新的平台。
“第三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的系列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钢琴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和拓展眼界的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得以共同提出对当今钢琴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展望。在此,衷心感谢所有学术周的参与者对中国钢琴教学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共同期待“第四届钢琴教学法学术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