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张店遗风
——法灵寺
2020-12-06韩克波
◎韩克波
(江苏灌南,222500)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们踏上了灌南县张店古镇采风之路,抵达张店镇盐河西岸的千年古刹法灵寺遗址,发掘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张店遗风。
法灵寺始建于唐代初年,在一段棱飞青石柱的遗物上,还有“大唐将军尉迟恭监建”字样。法灵寺占地面积五十亩、房屋二百余间,有大佛殿、阎罗殿等建筑,规模宏大,有“庙里庙”之称。大佛殿在西首,廊檐用四根圆形石柱支撑,殿内供奉天宝、地宝、人宝三尊大佛,两旁对立五彩金身哼哈二将,手执钢鞭。大佛后面神台上供奉着天、地、水三官老爷。两边和东西两山头神台上,有赤脚观音菩萨和催生娘娘像、十八尊罗汉像。大佛殿内顶端绘有彩云缭绕的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故事和雷音寺如来佛坐在莲花宝座上等形象。殿内西南角有直径一米的牛皮大鼓悬在鼓架上,东南角上悬着一只两千余斤的大铁钟,敲时声闻十里。传说,此钟是发大水时顺水漂来的。阎罗殿在东院,又称“后海岛”,有一道砖墙与大佛殿隔开。墙上有月洞门,跨设有云曲桥,人称“三步跨两桥,一眼观两殿”,这便是“庙里庙”的由来。殿内有托塔李天王像和三头六臂四大金刚及狮鹿犼象等。
这是何等富丽堂皇的法灵寺,何等令人骄傲的法灵寺,何等令人追忆的法灵寺!
在宗教兴盛时期,大江南北的善男信女,去云台进香,路过此处,必到法灵寺烧香拜佛,观光游览。
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八日,在法灵寺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各地善男信女便结队打着旗伞,抬着香亭,背着香袋,鸣锣打鼓,向法灵寺而来。那些做买卖、玩花船、踩高跷、挑花旦、唱小戏、玩杂耍和看热闹的大人小孩,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也都欢天喜地向张家店蜂拥而来。这里围观龙船、花旦,那里围观高跷、杂耍,这里围观的是说书、蛮琴,那里围观的是海州小戏、小唱。在法灵寺周边的街坊摊点上,五花八门的儿童玩艺,妇女头饰,胭脂花粉,纸墨笔砚,花布瓷器以及各种吃食,馒头烧饼,茶果糕点,样样俱全,供人选购。
当年张店镇的繁华昌盛,名不虚传。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告诉我,他从小就听过“纸糊新安镇,脚踢伊山镇,铁打张家店”的传说。这繁华昌盛无疑离不开法灵寺的支撑。
不曾想,当年如此富丽辉煌的法灵寺在1940 年竟毁于战火。1939 年,日本侵略军在灌河口登陆后,早就觊觎张店水陆通衢地位和殷实的农商经济的日军企图占领张店。以孙笃生为首的张店抗日军民,为了不让日军在张店镇建立居点,构筑碉堡,安营扎寨,他们毅然烧毁自家的住宅楼,又于翌年烧毁法灵寺,致使日军迟迟不能在张店镇立足。即便在1940 后建立的伪政权,也只能在镇西北角的沿河岸边孤孤单单地构筑一座碉堡。
在强大的入侵之敌到来之前,张店人作出火烧法灵寺的决定,就在他们举起火把投向祖辈留下的如此富丽辉煌的法灵寺那一刻,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们想些什么呢?可想而知,他们当时心情是沉重而悲怆的,他们面对苍天大地,面对张店黎民百姓,面对毁在一刹那的法灵寺,他们的眼里无不充满无奈的屈辱又坚强的泪水,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宁愿烧毁法灵寺,让后人责难,也决不当亡国奴,决不让日本侵略军在我泱泱大国无恶不作、荼毒生灵。
孙笃生,这个抗战领头人,肩上承受的压力有多重啊!
在抗战期间,张店镇是苏北地区最早釆取焦土抗战的一个古镇,仅孙氏家族600 多间瓦房,一把大火,化为灰烬。所有寺庙,也毁无一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古老的张店镇已是断墙残垣,毁不成镇。
此时此刻,我和同道们伫立在千年古刹法灵寺的遗址上,看到静静地躺在这里的台柱和片石时,我对那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老前辈除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外,还能向他们说些什么呢?他们在如此贫穷落后的年代,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丝毫没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以毁家纾国的大义,唤起全民族抗战,抵御外来入侵之敌,给后辈们留下坚强不屈的遗风,这是一笔多么难得的精神财富啊!我们怎能不佩服他们,怎能不给他们最真诚地点赞!